如何看待跻身亿元拍品的价值?亿元拍品的价格与其价值能否成正比?这是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困扰人的一个问题。
在近三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那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问题。我们都知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价格是价值的呈现与反映,但现实的状况是,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价格与价值相互吻合或相称可能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错节甚或是背离在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种常态。因为艺术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其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与价格形成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很多时候,这种价值与价格的市场错位与背离反而成了一种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动力,它激励人们更多地去发现并按照更加个性的方式去实现价值,这是由艺术品市场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在文化大背景及文化价值大框架下,艺术品的价值认知与判断本身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情,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体系与可用于进行投资价值的判断标准,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随发现而变的变量,再加上市场价格的形成是有坐标体系的,在不同的坐标体系下,同一件艺术品的价格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在改革开放以前,以我们的综合国力与财富聚集水平,当时被认为是天价的艺术品在今天看来也几乎如白给的一样。不容怀疑的是,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崛起,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再看今天的所谓天价艺术品,同样会感到尚处于并不是很高的价位水平。如果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得到了丰富,那么同样一件艺术品可能就会变成无价之宝物,因为它不仅是艺术品,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这里我们应指出,所谓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主要是指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呈现不同步及不一致的市场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情况之中:一是价格水平大大高于艺术品内在价值的背离状态,这主要是指由于艺术品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价格没有很好而又有效地体现价值内涵,而更多的被一些非内在价值要素所左右,如市场炒作、礼品寻租市场的推动等,使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明显严重偏离内在价值水准;二是价格水平严重低于艺术品内在价值水准的背离状况,如黄秋园与陈子庄的发现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主要是由于价值评判标准及其信息有效传递通道的缺乏,价值的内在表现很容易被热闹的市场及官本位的现象所淹没,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导致“好酒就怕巷子深”的市场悲剧。当然,以上两种情况是价格与价值产生背离的两种相对极端的状况。其实,更为大量与经常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价值表现与价格呈现的一种此消彼长,所以我们讲,绝对的一致是一种理想,是不存在的,市场所呈现出的“波动——偏离——回调——波动”这样一种价格与价值的互动机制是现实中最为普遍的,也是市场逻辑与智慧的一种表现,只是需要更多的是时间的成本。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面对同样一件艺术品,我们可能遇到不同市场价格的变化,是那件艺术品的价值甚或是学术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吗?我想,回答一定是艺术品的固有价值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标示艺术品价值的环境与坐标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可能是一个较为肯定的回答。因为我们知道,艺术品的价值是在关联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是相对的,而价格是市场的一个标示。虽然不同时期对同一件艺术品会有不同的价格,但针对于一个具体市场来讲,价格又是绝对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与价值的这种关系,使艺术品市场不仅充满变化,而认识这种变化,却更多地需要智慧。同时,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充满活力、吸引力与乐趣的地方。
价格与价值的错位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态与动力,追求价格与价值的不断统一是这种内在动力的源泉与基础。亿元拍品的价格是否体现了其内在的价值,最权威的解答还是市场,而时间是最公正的判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与认识艺术品价值的形成与评估,并将其放在一个明晰的大环境与坐标之中。过去的一年,有关方面接连公开了两个数据:一个是2010年秋拍数据,一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数据。其中,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年成交额约586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仅秋拍就达380亿元之多,较之2009年225亿元的成交额又超过150%的增幅,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的增幅和涨势。据由西沐主持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10)指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持续向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会突破700亿元大关,艺术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如果以这种思路与趋势来看,处于大环境中的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演绎的价格,更多的时候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的新标示,是一种新的开始。#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