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80年代后的青年一代更多的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浮躁,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如同对待游戏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历史的责任感已经随着都市化的进程慢慢地被泯灭,现代化的生活完全满足了他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晚九朝五跻身色彩缤纷的都市夜生活已经成为80后青年人的惯例,这种浮躁的生活就如同流行网游中的虚拟世界。 但是,崔玮作为80后生人并没有在他的艺术中表现出现今都市青年的那种典型的对流行文化的追随,反而呈现出一种反象。观崔玮的画,更多的给人一种“压抑”。这种压抑并不是青年一代苦闷的流露,毕竟都市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融入其中,而是崔玮刻意地挣脱了同时代人看待当今社会的目光,以年轻一代特有的沉着回应着历史在自我记忆中留下的残碎片断,所以,他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流露出喧嚣,也没有流露出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用简化的形式语言描绘了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感受。 和崔玮聊天,正如典型性的北京人,崔玮话里话外带着地道儿的北京人的爽朗气息。在看到他的作品之前,猜测或许他的作品也会是“画如其人”,但恰恰相反,作品给观者更多的是冷静与俊朗,简赅的大笔触不拘小节地描绘出琐碎的记忆,片段式的记忆又不能直接地给人以关联,就是这种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记忆把观者带回了传统历史的边际,崔玮没有连贯性的描述历史的某一重大事件也没有刻意摆出对传统文化的痴迷,而只是把它作为当今青年一代在对待自我认识时的一种表达。在他的画面中往往出现的是诸如老旧的火车,长安街上的古典建筑,宫廷中的侍女,不难看出他还是对传统文化保留着一份浓重的责任感。 更突出的是在色彩上,他摒弃了多色调描绘自我的世界,而是选择了一对似乎过于理性的对比色——黑与白,黑白相互交叠又使两者恰到好处地混合统一在同一个历史形象当中。或许更多的人可能会把黑白当作“无色彩”,但是,黑白是一套有着自己的意义的系统:它的限制正使其艺术成为可能。如何去解释它的可能,黑白是不缺乏“心理”的颜色,观者正是可以从其中感受到艺术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对历史的认定气息,并且可以发掘,若是多色调的融合不免有过度夸张之嫌。事实上,它正是思想深层简化出来的真实影象,换句话说,这正是艺术家感受的真实呈现。再加上刮刀顺势而出的厚重笔触带来的表现色彩——并不能否认崔玮在这里舍弃了一些写实主义的成分——使得绘画成为了一种回忆,这样,最终的效果更多的让人联想到老式胶片或者老式电影,黑白之间笔触随意撒上的斑迹似乎是胶片之间对接出来的痕迹,模糊,却是,真实。 但崔玮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也逃脱不了80后这代人的浮躁,对待历史的认定也是一样,已经出现了模糊,就在这种无关联的片段式记忆中清晰可见。在他的回忆里只有琐碎的片段,这些经验的来源绝大部分并不能在其生活经历中去发掘,而是在当下信息多元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条便捷的唾手可得的道路,但可贵的是,崔玮并没有因为经验缺乏的原因失去了这样的判断,反而承认了这些不足,所以在他的画面中黑白的色调也意味着历史的记忆逐渐被消解。“老式胶片”有一天也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变得模糊不清,后人在观看的同时并没有形成自我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有所消解就会有所创造,80后的年轻一代并不希望因历史固有的沉重感束缚了自己,他们在理性思考传统留下的痕迹同时也在寻找一条建构自我意识的道路,只是归结到经验的不足上,往往出现一种不安全感。崔玮在他的这批作品中也有所表现,那就是在经验中糅入了暴力。或许是人的本能,对历史的消解使他们漠视一切但又无可奈何,纯粹的力量就顺势爆发出来了。 在他的绘画中,暴力似乎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简单又充满自由;历史的身份感也逐渐消失殆尽,似乎暴力成为了一瞬间的事情,短暂又纯粹。 正因为这样,崔玮的绘画在近距离是分辨不清的,观者在看的同时不自觉地也和艺术家保持了一定距离,或许这样的距离并不是艺术家可以去衡量的。#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