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古称于阗、和阗,其所产玉石以历史悠久、质地上佳、开采量大而闻名于世,以至于和田玉成为中国古代玉料的代表。和田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由于古代和田玉石产地距中原内地有万里之遥,其间又有荒漠高山阻隔,因此在远古时代和田玉最早何时输入内地的,以及运输的路线如何,一直是中国古玉研究领域里的重大课题,也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从古代文献来看,虽然从一些先秦史籍中(如《尚书》、《穆天子传》、《管子》等),可以找出昆仑山产玉的蛛丝马迹,但往往语焉不详,或掺杂神话传说,可见当时人们虽知道和田玉出于西部,但对和田玉的具体产地也是模糊不清的,这也说明和田玉可能是辗转多次输入的。和田产玉的记载始见于正史,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之后。《史记·大宛传》和《汉书·西域传》都简单描述了和田(于阗)产玉的情况。其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和田玉源源不断地大量涌入内地,成为各代玉器玉料的主要来源。和田玉矿的地理环境、开采和运输情况,都比较详实地记载在历代正史和笔记杂录中。如上所述,对和田玉历史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史前时代至汉初这一时期,而研究方法则应以考古学和地质学为主,并辅以现代科学检测技术。
考古出土的玉器由于有明确的地点、地层关系和科学发掘方法,因此其时代是很准确的。对这些玉器进行矿物学测试,并与现代和田玉料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基本可以搞清它们的产地是否是和田。矿物学测试内容包括矿物成分与显微结构,微量元素成分特征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在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引入古玉矿物学测试同时,传统的目验方法在古玉鉴定中也在普遍使用,即以肉眼依据颜色、光泽、半透明度、结构、硬度、比重、与某种试剂有无反应等特征,对矿物成分作初步的判别。但已有学者对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由于古玉曾经表面抛光,又经次生变化受沁,有时可变得面目全非,比诸矿石标本显著地增加了难度,……仅凭肉眼来判别古玉矿物成分严重不可靠,若再以之侈谈古玉具体来源,则更是空中楼阁难以置信”。然而现代科学检测技术还不能完全做到无损鉴定古玉,因此,单靠肉眼鉴定方法科学虽然依据不足,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在我国,最早对古玉玉料进行测定,是1948年李济对殷墟等地出土的62件玉器所做的比重和硬度测定,多数标本的比重在2.90与3.10之间,硬度大半在6与7之间。使用现代科学检测技术鉴定古玉,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部分玉器的分析鉴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测方法从最初的偏光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仪粉晶分析照相,到目前室温红外吸收光谱确定矿物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显微结构照相和稳定同位素含量测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