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 这些团块聚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这是美国学者蒂姆?阿彭策勒在《初生的地球》(美国《国家 地理》杂志2006年12月)一文中描述的46亿年前地球产生时的情景。追寻宇宙和生命的起源,是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人类矢 志不渝的目标。古往今来,神奇的传说、动人的神话和科学的探索不断带给我们新的答案。鸿蒙太初时的景象究竟如何,今 天的人类无从见识,上述文字也只能算是一种最新的科学猜想,可是中国画家何建成却希望通过绘画把生命产生之前、人类 从未看见过的世界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换句话说,在何建成的绘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宇宙初开、乾坤诞生的真实图 景。
1980年,何建成绘制了第一幅成熟的油画作品《人与地》,画中一个裸体的男子坐在干焦的毫无生命的大地上,手捧泥 土,陷入了无尽的沉思。画面色彩灰暗,人物面容模糊。应该说,这是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画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某个 具体形象的再现,不如说是整个人类的代表,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何建成的自画像,将整个作品看成是他自我心灵的写照 。事实上,这幅作品还是一个宣言,他宣告了何建成艺术创作的总目标——那就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与探究。 1983年,何建成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诗意,创作了《先驱》(原名《鸟道》),同样是以象征性的寓意形象表现人 与自然的关系,画面以特写镜头般的构图和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双在岩石上用力攀爬的手。这是一幅青筋暴涨、令 人过目难忘的“手的肖像”,当它1985年参加北京“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绘画艺术展时被评为二等奖,随即被中国美术馆永 久收藏。
人是大地之子。当何建成反复描绘大地上的人像,并将生命与宇宙进行比较的时候,他越来越感到生命的渺小,于是, 在他的画中我们看到完整的人体慢慢变成了人体的局部,以致最后人的形象从画面上完全消失了。对宇宙的遐想与向往使何 建成的目光超越了大地,自1987年起何建成开始创作以日月天地为主题的“乾象系列”作品,如今,20年过去了,执着探索 的何建成仍在继续这类以石头为题材的“太空绘画”的创作。
何建成的“乾象系列”的前几幅作品与其说是一组描绘陨石降落地球的连环画,不如说是一个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诞生 过程的分解图。这些绘画按照这样的情节来展开:一开始,一片大小不同的石块出现在大地的上空;接着,这些石头降落在 草地上;随之,草地上出现了巨大的坑洞和裂缝;后来,一些诸如木桥之类的人文景物显现在大地的裂缝之中。对于何建成 来说,这几幅作品只是他个人幻想中的“创世记”的序篇,它们讲述的是地球及其生命起源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青草是 我们能够看到的唯一的生命。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何建成把目光投向了浩渺的太空和茫茫的宇宙。从此,在何建成的绘画中 我们长期难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地球生命形象。
太阳和月亮是宇宙中与地球及其生命最密切相关的星球,对人类来说,太阳和月亮似乎是最熟悉不过的对象,可是,何 建成所描绘的太阳和月亮却让我们感到那样陌生。要知道,何建成不想再现各个星球的外貌,他所要做的是展示这些星球诞 生的过程。当然,这样的故事没有见证人,它们是真实的吗?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证。无比黑暗极其幽深太空 中,一个巨大的岩石呈现出既像是正在炸裂又像是正在凝聚的状态,从裂开的岩石内部透出炽热火焰般的红光,在它的周围 还有无数细小的石块,这就是何建成的《太阳》(1999年)一画所描绘的景象。《月亮》(1999年)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石 头爆炸与凝结的图像,只不过画中那个裂开的无边的板块有着月光般柔和的乳白色的表面,这多少可以带给我们一些真实月 球的联想。 #p#分页标题#e#
何建成的绘画描绘的是石头,但这些石头却不是现实之物,它们来自何建成的“想象的世界”。这些石头不仅在质感上 与真实的石头完全不同,而且其形态也与我们习见的石头相去甚远。说到底,何建成不是科学家,他的绘画不是科学教科书 的插图;何建成是画家,他无意对太阳月亮等宇宙星球的形态作天文学式的考察,他的作品也不是外空星体的照片。何建成 描绘的既非风景又非静物,作为纯粹想象的产物,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是全新而奇异的视觉感受。面对何建成的石头绘画, 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作比较的参照系,它们让我们困惑,甚至让我们哑口无言,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 评价标准在这里都已全然失效。对我们而言,能够作为“救命稻草”的似乎只有超现实主义,我们只是在西方超现实主义画 家的作品中才看到过类似的景象,也只有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学才能给这些作品的产生以较为合理的解释。这些超越了现实 、超越了人类经验世界的图景,既像望远镜中看到的那样不可接近,又像显微镜中呈现的那样清晰。这是一个真实得可以触 摸的梦幻世界,画面细节的描绘如此真实可感,以致让人相信这样的景象即使不是已经存在过,也必定将要出现。
从2004年的《乾象系列—渴》开始,何建成的太空世界在石头之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元素——水。按照既定的说法,阳 光、空气和水是形成生命的三要素。比起石头,水似乎带有更多的生命信息,也更适合于作为生命的象征。在《渴》一画中 ,水呈现出冰块状,这些冰块疏密有致地散布在石头周围,晶莹剔透,恰如一颗颗漂浮在太空的水晶。随着一幅幅绘画的出 现,这些水晶般的冰块慢慢变成了天空中四处飞溅翻腾的波涛,最终这些失重的冰块化成了在大地上漫淌奔流的洪水。恰如 当初的石头,水在何建成的绘画中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太空向地面的降落过程,这既是画面形象从超现实向现实的转化,也是 宇宙生命从无到有的演变。
在始终如一地描绘幻想中由石头和水组成的太空世界的过程中,何建成越来越多地将人间景象引入他的画面,同时也越 来越多地将情感与象征因素注入他的幻想之境。在《冷却》(2002年)一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带有拉链的巨大石球,那拉 开的裂缝中涌动着火红炽热的岩浆,这是一种大自然的物理学上的冷却,似乎也是一种人类情感世界的心理学上的冷却,或 许它象征的就是画家对迷恋宇宙的狂热激情的自我控制。出现在《天爱》(2004年)中的带有十字形图案的台布,让我们马 上联想到上帝创世与耶稣降生的基督教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宇宙万物——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具有相同的神圣 品性。《天宴》(2004年)更是一幅象征性的基督教寓意图画,画中那悬浮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的餐桌构成了浩瀚天地间辉 煌的舞台,而前来赴宴的是13块降落于天外的大小不同的石头,毫无疑问,它们代表的是“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和他的12 门徒。这些原本无生命的石头成了人的化身,而且代表的是基督教的圣人,对《圣经》题材进行如此新颖的演绎在人类艺术 史上从无先例。《黄昏无语》(2004)除了前景中那浪花飞溅、水汽蒸腾的情状和那个带有水中倒影的红色石球之外,整个 画面几乎是一个人间现实空间的再现,画中带有彩绘玻璃窗的哥特式大教堂不仅给画面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背景,而且给我们 提示了一种读解的方向,它让我们相信,在何建成的心中,神秘的宇宙与上帝的创造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是,何 建成告诉我们,他的这些带有宗教符号的作品与宗教无关,它们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他个人情感经历的纪录,也 是他自我感情世界的揭示。何建成说:“终于我选择石头作为发泄对象,可谓一发不懂收拾,一发折腾了十几年。在每一幅 作品中,总是试图把石头视同生命的基因……每一块石头如同一个灵魂仿佛诉说着什么。石头代表什么并不重要,它所指向 的指示一种情绪,这情绪说白了就是情愫的烙印。其中,事主经历了把现实转嫁到冥思又从幻想中离异最后回到私我这样不 同的情绪阶段,假若执意抵达幻想的边缘,一切将会显得苍白。” 确定无疑的是,在何建成的绘画中,语言与观念以及形 象与含义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歧异性,同一个符号同一个形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意义,任何一幅作品都可以有多重的解 读角度多重的言说纬度。 #p#分页标题#e#
何建成旅居美国多年,西方当代文化的熏陶强化了何建成艺术创作上的个性意识和理性精神。许多人认为,何建成的绘 画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但何建成自以为他的绘画并未完全落入西方文化的窠臼。的确,何建成的绘画突破了中国人 固有的感性思维模式,它对宇宙生命的幻想带有某种实证主义的观念,他的目光超越了感觉世界的局限,但他的双脚又没有 踏入纯抽象的境界,宏观的幻想与微观的写实共同构成了他的绘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命正处在临界状态,有无虚实看 上去那么确定,但又是那么模棱两可难以判断,那些奇异的石头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遐想。
在中国这样一个古有“明劝鉴、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能观,今有“高扬主旋律”,“表现社会现实 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的社会环境中,何建成的艺术追求可谓十足的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当然,何建成并不是天外来客, 一开始他的目光也被现实生命所吸引,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大疑问大困惑让他的目光超越了 人间社会而投向了茫茫的宇宙星空。何建成说:“宇宙万物永远存在,唯有生灵是例外的。不过,宇宙让生灵不停苦索…… 这正是生灵的悲哀,看来注定是悲哀的。”尽管何建成本人也不认为自己的绘画给出了生命起源的答案,但探究生命的来去 及意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终标志,也是人类文化的终极命题。在大多数中国艺术家将目光锁定在社会现实,并热衷于宣泄 自己缘于生活的悲喜之情的时候,何建成的超脱与沉潜尤其难能可贵。他的绘画既提示出生命的渺小,让人类抛弃目空一切 的狂傲,又言说出生命的崇高,让我们意识到除了人间的你争我斗以及爱恨情仇之外,人类还有更值得关注的崇高目标与向 度。在中国当代艺术日趋多元化的格局中,何建成的绘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何建成说:“宇宙空间没有时间,只有变化,绘画同理。”只要人类存在,对生命的探究就将永不停息。作为个体生命 的何建成,在他的有生之年必将以其富有哲思与幻想的绘画继续着关于生命的追问。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