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庭山 满目青山松挺秀 中国画
画家高庭山擅山水画。面对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山水画中显现出一个特点:始终透露出一股苍润的气息。他注重在山川树木的点染之中,营造一种苍茫、华滋、浑厚的意境。华滋浑厚是一种整体的审美效果。它在画面上的具体表现则是意境清新、笔墨超脱,所描绘的物象具有天趣盎然的特点。高庭山能够于艺术创作中体现浑厚气息,是创作智慧、灵感贯注的结果。具体到画面上,又由画家的题材选择、笔墨技巧、艺术构思、章法布局等的因素构成。对于高庭山来说,这股“苍润”之气,来自于湖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江南自然环境,也来自于画家本人对于一代代艺术家对于江南山水美学创造的继承。
艺术取向来自于身边的自然生活,这是高庭山山水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高庭山先生居住浙江湖州,此地依天目,傍太湖,气候温润,植被茂盛,其自然风光是江南秀美之地的代表。
“迹受之于手,手受之于心,心受之于自然”,中国画创作中,不在于用什么形式或者手段,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庭山作品之中,初看没有传统描绘江南山水画“平远”的图式、样貌,但是仔细品味,却与那些已经成为经典作品一样,有着同样的江南山水平淡天真的韵味。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里的山水连绵,倪云林《渔庄秋霁图》的秀润简远,在高庭山的一些作品中也有展现。高庭山的山水画,因为“真诚”的追求,而显示着他的艺术感受和身心体验,这是经过深入思考,并从现实中得来的。他的画风从根本上说,还是他的审美理想、个性气质的表现,是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选择、融合和创造出的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充分发挥国画颜色的古雅特点,吸取青绿山水的响亮,或红屋绿树,或银瀑彩船,色不碍墨,色墨相融,呼应生辉,使画面统一而和谐,而显得苍茫幽深。观其作品《涧声不断松风长》、《满目青山松挺秀》、《台湾有座高庭山》等,与众不同,与“古”不同。在整体构图上,高庭山的作品常常以山形走势为主体,线条、点染组织山川形象,近乎是抽象的,细看甚至看不出具体是树木还是山石的形象,但是因为经过笔画、线条交叉组织以及多重渲染,山体之间不同的对比、开合、呼应,精微处画得坚实,密集处画得空灵,墨韵飘逸,跃然纸上。李可染所说的“山中有龙蛇”,在高庭山的画里有很好的表现。山川之中穿插以瀑布、溪流、屋宇、山中道路,饱满充实之中,拥有笔墨灵动、水润的味道,有些画面要素,如瀑布,显然是他的艺术虚构,正是通过艺术虚构与抽象的表现,反而形成了江南地区山水林深木秀的特点。他用自己的方式、方法,真诚地写自然之神韵,使人观看时有身行于山川的感受。
所以,高庭山的山水画创作过程,最吸引人注意的,我认为恰恰是画面自由洒脱,没有“五笔七墨”的束缚。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山水画经过代代山水画家的创造、积累,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完善了一套成熟的表现图式、方法、评价体系,成为“法则”。推崇笔墨至上,有时候也被笔墨架空。在高庭山笔下,山是江南的山,树是江南的树,但也是高庭山自己的山、自己的树。不论是远山与近水,树木与山峦,还是烟云与飞瀑,他都注入并生发了自己记忆和现实感受。这种自在、无顾忌的创造心态,在笔墨技巧“高手众多”的江南画坛,是比较珍贵的。
但是,对于高庭山作品这一特点的欣赏,绝不是说要否认“五笔七墨”这一优秀中国画创作理论总结的价值。这里要强调的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绘画笔墨博大精深,高山仰止,群峰不断,有一定“见识”之外,艺术上敢于大胆取舍、突破。高庭山从事书画,更多的来源于他发自内心的兴趣。虽然出生在农村,自幼家境贫寒,却酷爱艺术,对于书画,他甚至到了痴迷程度。因为这样,高庭山才敢于、也有信心走自己的路。他自己曾说,他只是喜欢钻研,喜欢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特别是山水画,不仅自己喜欢,也是自己钻研得最多的,心无旁骛、洋洋洒洒地去画。从艺术创作的原生推动力来讲,这种不逐世人所好、如痴如醉的态度,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好后盾。在师法自然中显现个性,由摹写自然而创造意境,以自己的方式彰显和解读着“山水清远”的“江南清丽地”,彰显出他自在、洒脱的艺术状态、艺术追求。#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