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徐玉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言行举止,所以,佩玉风尚一直流行至今。
从目前所出土的玉饰来看,远古先民就有佩玉的风尚,当时普遍重视头部饰品,这可能与古代先民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头部的安全最重要的潜意识的存在有关(图1、2)。后来转化为礼俗的装饰,形成以“首”为重的礼俗特征。表现在装饰上,就是重视头部装饰。冠饰,是图腾的产物,古代阐释美感起源时说“美”字是“羊人为美”,意为古人巫舞中以羊头为顶饰的会意表述。玉冠饰为古人冠上镶嵌的玉饰。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出土中有一件璜形玉冠饰,可见其风俗很早就有。古代男人须束发戴冠,冠上总会镶嵌一些珠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戴的“束发嵌宝紫金冠”,所“嵌”之“宝”中就有玉。
图1、良渚文化三叉形兽面纹玉冠饰
图2、红山文化玉头饰----箍形器
玉冠是古代男子头上的一种礼仪性玉饰。据史籍记载,周代已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的礼服系由冕冠、玄衣及熏裳等组成。冠,是一般贵族男子头上的饰物。古代男人二十而冠,即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是贯穿、固定发髻的圆圈。《释名》上说:“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戴冠的目的并非为了保暖,而是出于礼仪的需要。《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戴上礼冠之后,才能做到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所以,后来人们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人的仪容。
古人头上的冠饰主要是冠、冕、弁、帻等。前三种是贵族戴的,帻是平民戴的。冠、冕、弁大同小异,统统都叫冠,段玉裁说:“析言之,冕、弁、冠三者异制;浑言之,则冕、弁亦冠也。” (图3、4)
图3、明代冕冠
图4、明代皮弁
冕,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特殊的冠,其形制与普通冠不同。《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这延,龙卷以祭。”《周礼•弁师》曰:“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这些文字貌似艰涩,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几个主要的词汇就不难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丝绳,专用来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丝绳用红绿二色,同制就用五种色彩的丝绳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礼记》讲的是“朱绿藻”,而《周礼•正义》讲的是“五采缫”。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为“玉藻”。这是冕旒上最重要的装饰,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更是玉者最重要的标志。所以在《礼记》当中,作者将记叙天子诸侯冕服圭统制度的篇章定名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旒就是五彩玉珠串,选用白、青、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丝穿就,珠与珠之间相距一寸左右。每串穿玉珠12粒,这就称为一旒。天子的玉冠必须悬挂12串这样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顶板。玉冠端正干头上,顶板前高后低,延展而深远,此为“邃延”之意。顶板的上面和相圈的里面敷贴红色的麻布,顶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贴黑色的麻布。从外观看玉冠仅看到黑色,这就叫“玄冕朱里”。“延纽”是顶板两端用以悬挂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头发上作固定用的玉辔于。“朱纮’是系冠用的红色丝绳。五冕的等级区分,主要是在旒的数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规定,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以下职官分别是七旒、五旒、三旒。这就是“三礼”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旒不是单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饰,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旒就不成其为玉冠,它所体现的是最高权威和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最高玉权的政治象征。当然,它仍然是“三礼”中的一种佩用玉器。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可戴冕有旒,故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如王维诗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p#分页标题#e#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除蔽体之外,更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章服制度。即中国古代的男子只有四种人不戴冠,即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古人不剪发,更不剃发,因“肌肤毛发受之父母”,损伤了就是不孝,所以剃发就成了一种刑罚,叫做髡。小孩头发自然下垂,称为髫。头发长了就贴着发根扎起来垂在脑后,叫“总发”。如果不扎成一束而分左右扎成两股,叫做“总角”,像兽的两只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总角代指幼年。平民成年后不能加冠,只在发髻上盖上头,一直盖到前额,叫“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