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记者拜访了资深收藏爱好者陆侯。他是无锡市古钱币协会会员,早在多年前便因将自己多年的藏品赠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及宜兴市文管会而小有名气。
在宜城王府旁一家旧民宅,记者见到了陆侯。陆侯今年已八十五岁了,但还基本耳聪目明,脸色红润,只是走路有些蹒跚,得拄着拐杖。陆侯家较为简陋,只有墙上几幅字画、桌上散乱的几把老壶展示着老人的爱好。年迈的老伴还生病躺在床上。他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落满灰尘的锦旗,上面题着:“感谢陆侯同志对我院教学资料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九八五月七月赠”。那是一九八五年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对他捐赠行为的感谢。
陆侯退休前是宜兴彩陶厂的普通工人,很小的时候便迷上了收藏邮票和钱币,后来慢慢地开始从乡下山里去寻找及收购各类陶器石器等藏品。为了收藏,他常囊中空空,节衣缩食。他常因阻止了人家正准备扔掉或砸掉的“老罐头”而欣喜,也因为从人家那里寻找到一件中意的老物件而兴奋。渐渐地,这些“老罐头”、老物件越来越多,而家里却没法放。陆侯没有将其卖给上门收购的商人,而是想到了捐给国家。因为当年宜兴的收藏条件有限,陆侯捐给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藏品有二百多件,捐给宜兴的只有三件,但一样是他的心意。捐给宜兴市文管会的捐赠品中,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较为珍贵,还有唐朝时的青瓷盆口瓶,有三十多字的刻款。
陆侯的老伴以及孩子对他的捐赠行为也相当地支持,说:“只要他喜欢,我们也就喜欢。”因为收藏,陆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藏友。我市一位着名的陶文化研究者还特地赠与他一本自己写的陶瓷研究方面的书,让他珍藏至今。最热闹的时候,陆侯的小屋一天会来好几拨人,上海的、北京的、浙江的都有。目前,陆侯除了捐赠掉的物品外,还有部分有收藏价值的钱币及粮票藏在家里。
陆老拄着拐杖,走到里间,拿出几本册子,颤巍巍地打开,有粮票册,还有钱币本,等等。他指着上面的图文告诉记者,“看,这是民国时期的钱币,没见过吧!”“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粮票,虽值不了什么大钱,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纪念啊!”“还有,这是当年我捐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后他们给的藏品的花名册。另外,这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时在市美术馆办展的照片。”但见花名册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藏品的名字:西周的盘肚纹小碗,西汉的印文大瓮,西汉双耳瓶,石磨盘……
陆侯的儿子告诉记者,早年,当他还七八岁时,便常看到父亲喜滋滋捧着淘来的藏品回家的样子。有一次,他亲眼看到父亲从黄龙山下挖到一只小动物的化石,后来在他长大成家结婚时还曾摆放在新房里,可惜后来被父亲的朋友要走了。
说话其间,陆侯的家里又来了一拨人,原来是他的孙男孙女们来看他了,陆侯的脸顿时笑开了花。记者明白,这些子女很是体恤理解陆侯。藏者心态各不同,酷爱收藏的陆侯则秉着少而精以及收藏贵专的原则,放弃了一些物质的东西,却换来了他内心的平和从容。捐赠物品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但藏友们与他结下的深厚友谊,总是让知足常乐的陆侯很是温暖,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