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儿时从爸爸的工具箱里翻出一枚战国时期的铲形铜币,他与货币结下不懈之缘;只因为大学课堂上脑海中偶然迸发的一丝火花,编纂全国首部东周时期货币经济史学专着,成为了他的梦想。七个寒冬酷暑的轮回,他通读了三千本钱币学资料,收集了五百多枚铲币、刀币标本,用万里行程结识了国内经济史学诸多专家,两千多个日夜铸就了一部专业史学专着《东周货币史》。
他叫王昭迈,29岁,石家庄市新乐人,在先秦货币经济史学这个狭窄的学科里“孤军奋战”。
生活语录
●生活,就是让生命充满活力;拥有梦想,并付诸行动去实现它,享受因为实现梦想而带来的一切挫折,才是生命的意义。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去考证它、探索它、争论它,就是为了还原它。
家庭熏陶爱上古汉语
王昭迈是新乐县曲都村人。在他的相册里有一张十枚古币的合影,都是他童年时捡到的古钱币。他说,从抽屉中把它们捡出来,放在古董市场上,最多只卖两百元。但是,它们是他最珍贵的集藏之一,一生都舍不得丢弃。
王昭迈童年时,他父亲从事古汉语教学,家里的藏书多是《汲冢纪年》、《谷梁传》、《管子》之类,其中一本《白话古文百则》被他当做故事书,每天捧在手里。虽然他在古汉语方面没有成名立万,但也算受到了历史学的启蒙教育。1989年夏,六岁的王昭迈刚上小学。当时,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滨海传》。虽然他早已忘记其中的故事情节,但是有一个镜头令他终生难忘:一个富家小姐管一个黄包车夫借钱,那个黄包车夫解开腰带,里面是成串的铜钱。第二天,王昭迈便开始翻箱倒柜从家里寻找古钱,从窗台上捡到一枚嘉庆通宝,接着把家里的工具箱也搬出来,又收获了一枚像小铲子一样的铜片,上面的纹饰模糊不清。后来,别人告诉他,这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使用的货币。有一年暑假,他还和表弟在村外的破砖窑,捡到一枚康熙通宝。
古钱币中记忆的童年
由于当年家中没有一本专业古币书籍,每次找到古币,王昭迈都是翻开《大辞典》后面的历史朝代表,查询古币上刻有的年号,来了解古币的历史。幼年的他对古币知识,一无所知。也正是如此,才会让他与一枚辽代的古币“天显通宝”失之交臂。
11岁那年,在曲都村邻居家,他发现门帘下面缀着二十几枚古币,于是死缠烂打索要到手,其中就有一枚“天显通宝”。可这枚辽代的珍稀钱币被磨损得非常严重,右边的字,实在看不清楚。开学之后,他把这枚查不到朝代的古币,拿到学校去给小伙伴们炫耀。体育课拔河,放在口袋里的天显通宝,就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多年后,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王昭迈见到了一枚拍品,就是辽代的“天显通宝”,落锤价格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有人曾问他,丢失这枚“大宝贝”,你不后悔吗?他笑道:“厚德才能载物,可能当时我的德行还没有达到一定厚度,不能承载这么珍贵的东西吧。”这一切,王昭迈说,只不过是一个童年的回忆罢了。他没有想到,幼年的这个收藏古币爱好,竟引导他踏上了始料未及的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之路。
打开探索货币史学的窗
收藏仅仅是一种爱好,而研究才是一份事业。真正接触货币史学研究,是王昭迈在辛集读高中时候的事。
那时候,家在西安的表弟送给他一本民国时期丁福保先生写的《历代古钱图说》。书中着录了从先秦到清代的数千种古钱,并附有简单考证。读完此书后,王昭迈有了新的想法。
他开始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购买与古币有关的各类书籍资料。随着阅读量的增大,他发现书店里能买到的钱币学书籍,全部都是图片类的“钱谱”,而考证钱币发生、发展,以及探索古代货币制度的书籍少之又少。于是,他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归纳整理。中学时期,他就写下了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对长达三千年之久的中国货币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001年,他到石家庄读大学,空闲时间多了。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每逢寒暑假,他便开始背包四处游历,曾经闯过中国钱币博物馆老馆长黄锡全先生的办公室,针对中山国货币制度,海阔天空地聊了一个下午;曾经与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刘军先生探讨了一整天史学研究方法论……
货币史论文被发表获肯定
在古玩市场结识的忘年交朋友郝福祥鼓励他: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形成文字材料,如果真有价值,一定不会被埋没。
经过一个月的认真考证,他写下了第一篇学术论文《战国楚国寿春邑金币考》。郝福祥读完全篇,大呼过瘾,马上推荐给台湾的一位朋友。时间不长,台湾省《宣和币钞通讯》全文刊发了这篇论文。经过这次鼓励,王昭迈又写了一篇《方孔圆钱起源新说》论文,不仅全盘否定了方孔钱是因为“天圆地方”理念而出现,也不赞同“方孔是为固定中心而磋磨边缘”的旧观点,而是提出了“中国最早的方孔钱起源于秦,直接由秦地铜贝发展而来”的新论点。论文中引用了他收藏的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发行的长方孔半两钱和秦国铜贝的对比关系图。论据充分合理,严丝合缝。后来,这篇论文被新加坡《亚洲钱币》杂志全文刊登。
博览群书,自豪“体重”八百斤
王昭迈一直在幻想当他年老时,有人问他体重,他会自豪地说:“嗯,八百多斤。”可是看起来只有一百多斤啊?这时,他会故作玄虚地说:“不,我说的是在我肚子里,装着家里的八百多斤藏书呢!”
从大学开始,王昭迈购买了大概三千多册书籍,包括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钱币学、冶炼铸造学、经济思想史学等等,以及全部刊次的《考古》、《文物》、《中国钱币》等杂志。为了购买一本王毓铨先生的《中国古代钱币的起源与发展》,他几乎寻遍了石家庄所有的旧书摊。
2008年,一位吉林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他们单位图书室进水,一整套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被水泡了,但不严重,问王昭迈有没有兴趣。王昭迈如获至宝,立即出钱买下。二百六十多本繁体字竖排版的《二十四史》送到家时,他迎接老朋友一样,把它们整齐地码放在了书柜中。
王昭迈说:“阅读,就像洗脸刷牙一样,成为了他每天的生活习惯”。也许,正是博览群书,脑中的古钱币知识日渐丰厚,他才想到了学术创作。
创作《东周货币史》为他人留资料
其实,早在2002年春天,读大一的他就迸发出一个想法:为何不自己写一本《东周货币史》呢?因为他自认为东周货币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钱币。
有此想法,他便开始付诸实践。大学期间,他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在这里抄写古币研究笔记,直到大学毕业。这些笔记足足抄了二十余本。每个假日,他从不出门,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开始愉悦而艰难的写作。
他尝试着给东周货币按照经济学上的货币性质进行分类。他弄到了几乎所有品种的东周钱币的拓片,对它们的文字、国别、流通年代进行了初步的归类整理,写下了整整一本的笔记,后来,他还去拜访黄锡全馆长。这本“笔记”得到了黄馆长的肯定。
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王昭迈主要是靠自学。虽然没有师承,但他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先秦古文献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着作,常能于时贤之外而有独立见解。治学贵在不断创新,要敢于向权威挑战。
拥有梦想的生活是愉悦而辛苦的。2010年,他三易其稿、四十多万字的专业货币史学着作《东周货币史》,被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位学者以其一生之力为学术殿堂提供一份传世精品,不求着作等身,只求精益求精的一本书”,这是王昭迈的信条。
他说,他的一生可能没有“安邦兴国”这样大的作为,只是写一本书,给后人研究货币史的时候,提供一些材料而已,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学科,狭窄的领域,做一点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