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马丁·路德·金多年前提醒他的同胞的一句话“他们给予的赞美是危险的”,我现在也对王荣植说一句:他们给予的评论是危险的。 王荣植出道时间不长,仿佛上QQ聊天,单从星星月亮的多少上就能看出上QQ的时间长短,王荣植刚毕业没几个月,最多也就两颗星星喽。嘿,星星少归少,但也能让人花了眼。——评论家,好比一个寨子里的巫师,有时候在你耳朵边低语片刻,你能没魂似地跟着就走,当然巫师也能看准喽为你消灾免难也难说,甚至,就算他没用,大家也会不由自主地敬着他,仿佛他手中捏着你的今生前世。 其实,说“他们给予的评论是危险的”,根源还是在王荣植自己身上,应该说是王的绘画中的几个陷阱,让“评论”“危险”起来;关键是,王荣植可别没魂儿似地跟着就走了。 第一个陷阱:情色。 是啊,要不为什么把猫的头嫁接在女人的下半身上!而且还很直接地描绘和性相关的一些部位。猫的阴柔在暗示着,女人的身体在暗示着,这是最直接进入绘画的路径,但是太显然太简单就能获得的答案令人产生怀疑,王荣植毕竟还不是玩空城计的人。假如把绘画中的女人体换成男人体会如何呢?——这里不去探讨画家们为什么爱画女人体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了,——可能会有一种感觉,男人体似乎更“自己”一些,象山象石头,不象女人体,象水,流到哪儿都能与其他的物体融合,有一种生长于万物的自然的味道,男人体更社会性一点,如果换成男人体,会立即让人产生讥讽,漫骂,文化些的就是批判。当然,王荣植,甚至80后们,对批判、讥讽这类的事情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太思考未来,没有或极少具有社会忧虑,他们更喜欢在一遍遍重复着“顶你个肺”中肆意欢笑。王把女人体和猫进行他的嫁接,也许仅仅是他感觉到的和谐自然,企图不多,和情色更无关。 这种把有着性的特征和性的暗示的形象坦然呈现的做法,让我想起先锋电影《屁股》,大野洋子追踪着一系列游行似的屁股总共365个,构成一部80分钟的影片。大野洋子的用心和王荣植的无心正完整地组成着思维的前台和后场的关系,结果是,性的形象,表现的是“非性”性,也许80后嘲弄的习惯让王荣植无意中嘲弄了一把“成人们”对性的认识和态度。 甚至我怀疑,他对女性藏着美好的憧憬,却用恶作剧进行表达,正是为了掩盖他对女性仅限于只有憧憬的经验。 有个感觉更强烈,王荣植的画没有声音,虽然其中一些形象该让人产生声音的联想,比如车在洒水,等等。但我实在“听”不到其中的声音。这让人想到子宫的安静,所有的声音被水吞噬和阻隔,王荣植是在找一种安全吗我不知道,至少这样无声的处理让他舒服。 这一切让我愈加觉得王荣植的画和情色是没有关系的。 第二个陷阱:怪异。 不得不承认,当代艺术领域存在着“尖叫”现象,想用尖叫表现不同,殊不知本嗓表现出来的声音没有相同的,而尖叫却没有分别。王荣植到不是在尖叫,但是他的表现对象的怪异不得不让人停留一番。怪,就是不同,要“不同”,首先要知道“同”,知道了“同”,意味着经历人世,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不同”,也就是超脱常规。因此,这“怪异”背后总在说些什么吧。其实没什么大了不得的东西,一个看似怪异的画面处处流露出的是天真的性情。男人大多喜欢具有或表现所谓的沧桑感,王荣植自认为用“不同”的人体猫脸就已够表现沧桑,其他地方便随性添加上去,按他的话说“是觉得好看呢”,比如那幅名叫《溅》的作品,相信面对画布,他更多考虑的是怎样用他的“人猫”来架构画面,一只、两只,还是群体?是跑步还是飞在天上?极有可能画的时候充满凝重感,——之后,便随意、随性,甚至是好玩地把一些汽车、西瓜等物体摆放其间。这是最显然的暴露,童心的暴露,有人可以说是画家对世界对沧桑的解构,而我说,这样的解构服从于内心对好玩的追寻,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80后“玩”的心态。其实,从那些“猫脸”的表情,“人体”双腿的姿态上,也能捕捉到这样的蛛丝马迹。 王荣植说渴望“成长”。是画的成长,还是对成长的好奇?但愿成长,没有参照的系数,否则,也只能如临摹齐白石的虾,只有虾,却没有观察、绘画时的种种意味,这样的“成长”对己没有个性,对社会没有“时代性”。 停留在《给风景写一封信》前,愈加感觉到,王荣植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和“尼尔斯骑鹅旅行”差不多的梦想。 第三个陷阱:湿漉漉。 里面滴滴嗒嗒的笔触,当然还有猫与女人体的暗示,都让一些观看者会有湿漉漉的感觉。这还是一个陷阱。 用“湿漉漉”表现什么呢?既然和性无关,那么这种看似“湿漉漉”真的就是“湿漉漉”么?忽然我想起一个它的反义词“干巴巴”。——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机构之一Droog,——很巧合,Droog在荷兰语中,就是干巴巴的意思!Droog的两名创始人是荷兰人。勇敢地、幽默的、挑衅的、离奇的、怪异的、时尚的、摇滚的,等等,设计师说,“干巴巴”是对“湿乎乎”的矫正和对抗,抗拒那种可以表现设计的设计,为外形而外形的产品。彰显的另一面,是压抑,反对。与其说,王荣植是在彰显“湿漉漉”,不如说他是在反对或对抗着什么。 “湿漉漉”这个“路牌”的存在,提醒着,这样不自觉的掩盖也是流露的一种方式,而且它为我们的解读增加了一条途径。似乎表达才是表达的方式,殊不知掩盖不仅是表达的方式,还让人们有了一条走进更深处的隧道…… 其实,人,有的时候真得跳出自己之外,才能看到离自己近一些的那个自己呢。法国新浪潮一个片子叫做《法外之徒》,中间有个镜头是一个人的背影和围绕着他的很多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镜子里是他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的部位。其中只有少数几面镜子照到了他的脸,更多的镜子里让人觉得是那么陌生。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遇着你自己,你一定不会认识的。真实的你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着。 也许我是在把一面镜子立在画家面前,然后打碎它,目的是从其中捡出几块来看看,看看他不经意间,没注意时,无法控制的那个“自己”,是什么样儿。一看,竟和完整的镜子中的不同。吓人一跳......#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