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是什么? 一张好画不是为了在展览会上展出、为了参加什么博览会,双年展,更不是为了用来当作投资增值的收藏品而创作的。 一张好画应该是为了少数人,有时甚至是为了一个人而创作的。 清朝的金圣叹曾说:人一旦有了闲钱,就会想到要盖房子。而盖房子不外几件事:起墙,上梁,安门窗,挂画。 这最后的一件事——挂画,今天看来似乎和盖房无关,这恰恰就说明了今天的人们精神生活的退步,社会与时尚要人们拼命的远离风雅,如果在以前连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情况这样说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但是今天的人们装修出来的房子无不讲究豪华、精致,满墙上镶着各种墙砖、壁纸,却常常不留下挂画空间的设计则是因为还没有意识到绘画原作对于生活的重要。 绘画原作对人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这有点象对于喜爱音乐的人来说,听音乐会是精神上的圣餐,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享受,是听录音机所不可替代的。 精神享受应该是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候都应该非常重视的生活内容,是支持我们生活下去的重要理由。剧作家吴祖光被打成右派的时候,下放到东北林区伐木,每天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极之辛苦,但是放工回住的窝棚的路上,看见夕阳下的隐隐青山白雾,情不自禁采了些野花插到破窝棚前面,陶醉不已,马上忘了身在何处。这可能就是精神享受的力量。 如果说看画是精神享受,那么,看原作就是原汁原味的精神享受。当我们面对着一幅绘画原作,我们就似乎在与艺术家的精神会晤:画面上的每一笔,每一个改动,每一次手的颤动都透露出画家创作时的心理变化:他的激动,彷徨,冲动…、以及与画面相关的条件:纸张,颜料,笔,墨,湿度,温度,作画时的环境和心情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绘画原作的要求。 原作与印刷品带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因为印刷品不能忠实地反映原作的精神——在现代印刷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彩色印刷已经达到了逼真的地步,但是,看印刷品的感觉如同与一个胶皮人握手。只有看绘画原作,那才是真正的精神接触。画家从自然中得到的感受被提炼在画中,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当你用手触摸原作时,你会感到一种冲动,这就是画家带给你的、曾经感动过他的感动。 模仿自然或制作肖像早已不是绘画的任务。而绘画在今日之所以还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我们的精神需求。绘画的最终归宿是要被收藏在某个喜爱它的人家里、与其朝夕相处的。只有被人欣赏、与人相处,画儿才有了生命,如同房子必须有人居住一样,有灵气的画儿尤其如此。古希腊传说中的皮格玛利翁就是因为爱上了自己雕刻的象牙女神塑像、对它倾注了绵绵不绝的爱与热情而使得雕像获得了生命,成为有血有肉的女人——这当然只是一个寓意性的故事,说明了艺术品在与人心灵交流中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