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布洛-毕加索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只是想就对象本来的状态而不是它的含义进行描绘。我为绘画而绘画,我描绘对象本来的样子”(《毕加索论艺术》,伦敦1972年版)。这正是从意义与“在”——对象的含义与本来状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引伸出对绘画语言的重新思考的。 我们不妨以毕加索的上面那段话作为我们哲学沉思的起点。对象的含义与本来状态,按照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说法,即意义与在(存在),这两者能分开吗?具体些说,对对象本来状态的描绘,能够与含义泾渭分明吗?抑或是说,人们画的正是对象本身,是通过绘画语言把你们和我们同对象联系起来吗? 在我看来,不会说话的无声“在”,是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出来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替物,替在的他性,确切些说,替在的不同于其它对象(物体)的特征或者说特性来表现的。艺术活动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缺口的探索和不懈的改造,总是那么富有生命力。绘画,通过它所具有的与有潜在可能改变我们和自然、他物、在的关系的某种事物的“等价系统”,重新挖开又重新填满这个缺口;与此同时,它表明了我们同自然的稳固性、内在联系。因此,毕加索所谓想就“对象本来的样子”进行描绘,就对象的物性或者说实在而进行描绘,就只能使人感到一点满足了。因为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绘画是通过多重化的等价系统,通过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代号、符号、具像、甚至幻像的这样一些自始至终是隐喻的语言来表现的。隐喻表达的既是实在的物体又不是实在的物体。我们下面作些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知道,在最形象的绘画中,没有任何一个葡萄是同它原来的样子一样的,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而且没有任何一幅画,任何一种物质(无论它多么抽象)能够脱离“在”,即使是卡拉瓦乔画的葡萄也还是葡萄本身,这一点也是正确的、不可否认的。因此,我们看到绘画只是借助于恰当地向我们表现葡萄本身,通过“在”的他性,来向我们表现这束葡萄的自己、葡萄的状态。所以,绘画最终不是依凭外在的对象而成像的,它是“自成像的”(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大师莫里斯-梅劳-宠蒂的概念,参见他的《知觉第一》一书,芝加哥西北大学1968年版),它离不开自己产生等价物这一点。简单地说,绘画是借助于它自己的语言的特殊性来向我们展示葡萄自身。绘画是在固有性与超然性之间为人所了解的:一方面,它需要这束特定的葡萄作为其规定,同时另一方面,天下所有葡萄也需要这幅特定的图画是按照对我们来说它们本来的状态描绘出来的。所以,从后一个方面说,毕加索是把绘画当作一把揭示“在”自身的钥匙。绘画与生活中实在之物的关系,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对这个事物的实在性的佯谬(即似非而可能是)的某种显现,有可能被允许来代替“每个”这样的事物。对于绘画创作的活动来说,它必须首先是围绕着并且全力服务于绘画本身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对我们与物体之间关系的隐隐约约的感觉。绘画不再顾恋于向人们表示事物是“真实地存在着”这个不可能的想法了,仿佛事物和现实处在一种与我们人类决然分离的状态,但又使我们感到它们及其相互关系是我们必然要与之发生关系的物质。绘画是一种把我们与事物联系起来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联系活动中,我们把事物看成是不可分离地对我们人的规定,但是这种联系活动却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到我们(主体)与对象(客体)的物性方面的关系上。立体派的另一位大师乔治-勃拉克说的“我们忘掉事物,只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勃拉克》一书第2 页,伦敦1958年版),也正是这个意思。 对事物的关系的把握、描绘,并非勃拉克一人所为,而是现代绘画艺术的共同趋向。威廉-德-库宁就说过:“内容就是对某种事物的感受、相遇,象闪电一样。这种感受的内容很贫乏微弱。”(见H-卢森柏格的《德-库宁》一书第205页,纽约1973年版)。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这种作为关系的感受,叫做艺术作品的“内容”,这种关系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对事物间的效果的描绘,我们与事物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作为效果的隐喻而感觉到的。 从认识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看到,由于我们尚未充分认识我们周围的现象和奥秘,所以我们用艺术来弥补知识之不足,来使不实在成为实在的,也就是说,绘画帮助产生现实性;它既不反对也不离开现实性。抽象些说,“不实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说一种新的“实在之物”(由艺术语言弥补而成的现实性)产生出来了。如果我们承认人们对外形的塑造,有一种内在的符号特质的话,那么由经过通盘考虑的艺术而产生出的外形上的现实性,在某种程度上,一定就是符号。就这种作为符号的绘画而言,它看来把我们引向了一个巨大宽广的概念领域。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即便是符号,即便它要反映一定的现实实在,绘画首先必须是其自身符号。也就是说,画面上的一座山,它不是实际现实中的一座山的形象,而是对隐匿于这座山中的作为实在本体的“在”的表征。在现代社会中,既然艺术有弥补知识之不足的作用,那么使一事物实在并且成为这一事物的,作为本体的“在”的表征的绘画符号,就对经验(对每日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的信任)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的提出,在于把艺术自身当成为一种感受,即威廉-德-库宁所说的微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是对最终无法表达的表现——在——的体验。#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