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黎昌杯”第五届青年中国画年展 展览时间:2007年8月31日至9月6日 在今年“第五届青年中国画年展”收到的作品中,人物画数量比往年多,艺术质量也比往年高,这是值得关注的可喜现象。近几年来,国画人物画创作有点不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艺术市场青睐花鸟、山水,冷淡人物画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片面强调艺术娱乐功能,导致人物画题材得不到重视的原因;还有人物画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即如何处理素描造型与白描的线造型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形体结构与笔墨神韵之间的矛盾,对一些从事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家不无影响。不用说,前两个是外部的、客观的原因,而后一个问题困扰着一些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家,成为阻碍国画人物画向前发展的内部原因。 在20世纪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艰苦努力,国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真实、生动的形象组成蔚为大观的艺术长廊,为前几个世纪的人物画成果所望尘莫及。但在充分肯定其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指出其存在的缺失,那就是成为人物画主流形态的“新体人物画”,因吸收了西画的素描造型能力达到了较高的写实水平,但在发扬民族传统人物画的神韵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学院的写实造型技巧用于水墨画创作,常因依赖静态模特儿作画造成刻板而缺少生气的缺点。90年代初,新文人画崛起,不少中青年国画家试图矫正新体写实人物画表现语言的弱点,采用一种随意的、自由书写的方式作画,一时间形成一种新的时尚:不求造型的写实,而重笔墨的即兴性与随意性。这对“五四”以来已经形成新传统的人物画既是冲击,又是一种补充。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这些逸笔草草的人物画却因过分追求表现手法的自由,而缺少塑造客观对象的严谨性和形象刻画的深度。与此同时,新的表现手法一旦形成风尚,成为一种大家默认的套路,并被众人趋之若鹜地去模仿,必然成为妨碍艺术创作健康发展的阻力。人物画中的这种状况,大体与山水画中的情势相似,从矫正重客观写生、忽视画面情韵的偏失转向片面地重视笔墨情趣,导致徒有笔墨符号而忘却对丘壑与主观感情的表现。近几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中国画创作中的这种倾向,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力图科学地解决国画在前进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方面正通过组织创作与展览等环节加以引导,各艺术院校在教学中也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以改变现状。青年画家们敏感于这种变化,不回避人物画面临的矛盾,也把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成果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本届青年中国画年展获一等作品中有三幅人物画:《稻子熟了》、《小翠》和《晓月》。这三件作品描绘的都是单个人物:割稻的老农妇、进城的女农民工和讲究时尚的城市女青年。《稻子熟了》通过环境来写农村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写人也写景,用景来衬托人物形象,以别具匠心的画面结构取胜;《小翠》带有明显的写生特点,在捕捉和把握人物形象生动性的同时,注意表现人体结构和笔墨情趣;《晓月》也有类似的追求,如作者所说:“试图把写意人物造型和写意笔墨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笔墨因造型而僵化,造型因笔墨而松弛。”不用说,后两幅画在构图及画面效果上努力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平面性和抒情性,在空间上解决人与景的关系时,注意到了结构的整体性和表现散点透视所造成的一种情怀。《小翠》的作者说得好:“无论是写意还是写实,绘画表达的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感动,而这种感动一定是生活的经历在我们内心所引发的震动或是共鸣。”凡是有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在作品中表达真实感情的作品,即使在表现技巧上还有可商榷之处,也会在观众中引起某种感情的共鸣。获一等作品的三幅人物画是如此,获二等作品的《青春岁月》、《雏燕》和《毕业歌》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让人在它们面前驻足,因为它们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这些人物活动的情景,更寄寓了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真切感情。描写普通战士的苑鸣新本人是炮兵部队文化站的文化干事,《雏燕》和《毕业歌》的作者都是有心人,善于在自己身边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获一等作品的山水画有《故壑新风》和《玉宇幽梦》,两幅绘画语言各不相同,也各有千秋:前者用淡墨勾擦,淡泊中见笔线功力和对意境的追求;后者用满构图、团块造型和染法组织画面,有宏大苍茫的气势。这两种表现法大致反映出当前山水画创作的两种倾向。当然,在这两种倾向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不少作品兼用两种手法,如获二等作品的《夜夜夜》、《翻过土坡是家乡》以及获三等作品的《雪野寂寥》、《梦境山居》等便是。事实证明,山水画创作只要坚持在重视意境、品格的前提下,注意写丘壑和讲究笔墨语言,表现的路子是非常宽广的,而片面强调画面视觉冲击力或把笔墨技巧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都是不可取的。 花鸟画中不乏有传统功力的作品,如获三等作品的《秋来独有残花艳》、《一庭风露》、《逆风》、《生命流程》,但总的说来不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送展的花鸟画平实有余,奇崛不足。当然,奇崛不应是刻意造出来的,而应该是作者的修养、感情、构思和技巧的自然流露。一幅画如能平中见奇,便会让人爱不释手。说到画面出奇,不能不提到获二等作品的《沂蒙高秋》和参展的优秀作品《如水月光》、 《土楼遗梦》。这三位作者在表现手法上都力求出奇制胜,画面也有与众不同的形式美感,这种创新的努力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如果艺术构思更缜密、艺术语言更有力度,将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画坛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人的特点是不满足现状和富有探索精神,探索是创新的起点,探索之路乃创新之路。“青年中国画年展”为从事中国画创作的青年人搭建了展示才智的平台,它期待青年艺术家们更踊跃地参与。#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