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马萧的画,完全想不到他是生于1980年代的人。那些作品来自与我年龄相仿甚至比我还老的旧杂志图片,而我是生于1960年代的人。看这些画面对我来说没有陌生感,但是让我多少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马萧为什么要画这些画?或者,这些画和他有何相干? 马萧对我谈起他创作这些作品的动机,他对这些图片特有的影像色彩感兴趣。这让我想起2004年我所策划的“影像绘画”展。那个展览中的艺术家都生于1960和1970年代,都用绘画来呈现影像的视觉经验,虽然他们绘画的方式千差万别。事实上,现在创作“影像绘画”的艺术家已经逐渐泛滥起来了。看到马萧的绘画,至少证实了我一贯的对艺术家分代说法的不屑。在马萧这个年龄,至少并不都是“卡通”艺术家。 我目前从马萧的绘画中,还没有发现特别能体现他个人艺术风采作品,虽然一些作品的技术尚佳。也许我还没有充分理解他的创作脉络,有时候即便是艺术天才由于不被理解也有被埋没的危险。而且我看作品带着极强的偏见,就是非常希望在作品中看到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东西。马萧的绘画在我的眼里,很有故纸堆的味道。也许这些影像是我极力希望回避的,而对马萧而言,它们是值得仔细凝视的,既便其中的一些满是皱褶。作为马萧个人的绘画兴趣,我的言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艺术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体现其个人化的价值。马萧的绘画如同站在我的对立面,在质疑我的价值系统,或者我在质疑他。我应为此对他表示敬意,谢谢马萧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艺术理念,又给我了一个反省自己的机会。 马萧提到了他的老师陈丹青,似乎使我捕捉到了一点理解他绘画的线索。陈丹青也画过画册和照片。马萧在这一点上与乃师保持了一致,即用绘画去表现既有的视觉成品。陈丹青的绘画,与他个人及同时代人视觉经验的成长经历有关,与那些往昔的生活记忆有关。而在马萧的绘画里,上下文与乃师不同。马萧更像在探险,因为那些影像的意义似乎离他更加遥远,更需要他给自己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去关照那些图片及那些图片的时代。也许,马萧因此具有一种历史意识,或者历史无意识。 在近年我自己也在试图搞明白我幼年所经历的那些影像的意义,以及此前那些如同传说的荒唐故事,特别在1949年以来的这段时间。在马萧的绘画里,我没有看到我熟悉的东西,这说明马萧没有为我这样的人还原那段历史的兴趣。那么马萧有他自己看待艺术和生活的游戏规则,他通过作品验证了他的独立性。我觉得,马萧坚持自己,就是他的艺术价值所在。作为一个不能领悟马萧艺术的人,我愿意在此为他做道义上的支持,至少我们是不同的。 2007年12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