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古玉精品展8月22日在中华世纪坛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件古玉器精品集中亮相,殷商时期的“玉捧琮人”、汉代“长乐”双龙谷纹大玉璧等极为罕见,均为中国古代玉器制作高峰期的典型器物。这也揭开了民间古玉精品的面纱,使得人们再次关注民间收藏,尤其是民间古玉收藏。
高古玉:散入寻常百姓家
古玉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历史。在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看来,本次古玉精品展玲琅满目,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每一件古玉器都以其细腻的质感、精细的技法、丰富的美学内涵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玉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高古玉主要为汉以前的玉器,一直存在于封建帝王礼制当中。”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刘心亮说。
高古玉被认为是文物,很少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在国内的民间流通中却并不罕见。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表示,民间收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保护国家文物、文化艺术品不外流起到很大作用。一些民间收藏家倾注几十年的精力和资金,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保护了国家文物。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也充分肯定了民间收藏的作用,认为在民间有很多珍品、精品,“如本次展出的汉代‘长乐’双龙谷纹大玉璧,在各方面都超过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题诗汉玉‘长乐’佩”。
虽然民间收藏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古代文物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古玉不可能大批量地流落到民间。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杜西亮认为,中国的盗墓历史已有3000多年,而解放以后的文物开发只有60年历史,因此民间流传要比国家开发的时间久。“民间收藏是事实,但目前缺失合理的定位。”杜西亮说。
古玉市场:从无序到有序
“古玉收藏有一个难点,就是对收藏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刘心亮介绍,由于玉文化一直融于古代的封建体制之中,佩戴何种器物与其所处地位、官职大小等均有关系,因此,单看官员佩戴的玉器种类即可判断此人是文臣还是武将。所以,要想对古玉文化有所了解,就要了解玉的历史,注意其时代特征和时代神韵。”
出席本次精品展的部分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个人收藏影响不大,古玉本身的内涵及其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使其“含金量”很高。然而,古玉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甘肃省分会会长杜义德分析说,问题主要体现在很多非专业人士以赚钱为目的介入此领域、藏家水平参差不齐、仿品增加等诸多方面。他认为,古玉市场近几年也开始向良性方面发展,在国家没有出台具体法规的情况下,让市场来规范古玉收藏,吸收和淘汰不同的人士进出,从无序到有序重新洗牌,向理性方向发展。
侯彦成认为,民间收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赝品。“以古玉器为例,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鉴定它的年代,只能鉴定出它的材质来。如何确定古玉器的年代、年份,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侯彦成说,“现在造假成风,很多有钱的藏家没有鉴别能力,有鉴别能力的人却没有钱,加之有些专家、学者并不是从学术角度为藏家做鉴定,而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甚至昧着良心说话,这也误导了一大批收藏者。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成立民间的、权威的鉴定队伍。”
涉猎古玉:好心态最重要
谈到古玉收藏,接受采访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词:心态。刘心亮认为,古玉收藏应注意四点:眼力,辨别真假;实力,经济能力;魄力,下手要及时;道德规范,要有好的心态。“很多人交学费、上当的原因就在于专业知识匮乏和心态没调节好,却老想着捡漏。捡漏要靠实力,而非运气。”
#p#分页标题#e#杜义德认为,捡漏的几率很小,这就让做仿品的人有机可乘。“收藏不怕贵就怕假,不要听别人讲故事,说是祖上多少代传下来的,故事里的事是说不清的。”他认为,初学者应该找一个切入点,如从材质开始了解古玉,少买多看,培养一种感性认识。
“对于初学收藏的人来说,首先是心态。要摆正心态,搞收藏心态不好肯定要吃亏。多看一看书,多看一看博物馆里边的东西,科学考古出土的东西,民间大藏家手里的东西。想收藏好东西,就必须眼勤、腿勤、手勤。从材料、器形、做工、沁色、包浆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鉴定古玉不是懂得鉴定就成了,还需要运用美术、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知识。”侯彦成说。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王晓辉认为,“藏”的真谛在于体悟其中玄妙,在不断展开想象的同时,获取“妙得”的快意,并在快意中养出一份雅性。“‘玩’不是浅薄,‘藏’也不是为了占有。其实收藏或把玩藏品就是心灵的一种散步,‘玩’的东西越高古,人的心灵就越逍遥。收藏古玉是与历史文化同行,不是吃青春饭的,什么时候进入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