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烟山水系列之一(国画) 周石峰
四川采风,偶然结识著名山水画家周石峰先生。周石峰生长在长江汉水之地,荆楚文化的长期熏陶,使他的画风既不同于江南丝竹般的柔媚幽雅,也不同于北方山水的豪迈雄壮,恰似楚箫独鸣,空灵而深邃。
独创轻烟淡境
意境,是历代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庄子曰:“澹淡无极,而众美从之。”明代董其昌论诗和画都以“淡”作为标准,“质任自然,是之谓淡”。周石峰的山水画,追求的也是一种冲淡之美,呈现出一派清淡空灵、生意盎然的诗境。
周石峰上世纪80年代末曾带学生沿三峡写生,途中遇雾,江山隐没,神秘至极。他说:“我不知是性喜清空之境,还是被有无之景所兴奋,从此便有了要画这种淡境山水的冲动……”于是他四次入川,五上黄山,二入神农架,观察雾中的巴山蜀水,观照云烟中的林泉丘壑,尝试画了一批轻烟山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周石峰不仅游历于大自然中的千山万水,还漫步于历代博大精深的山水画,其中对北宋大画家李成的那种“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的山水淡境痴迷不已。周石峰在不断的吸收、融合、取舍与发现中,逐步形成独特的轻烟山水图式,从而创建了自家面貌的山水画。
在轻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周石峰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心灵历程。他领悟到淡本来是一种境界,而非纯粹视觉上的轻和淡。于是他尝试以浓厚、富于变化的墨色和明快纯净的色彩交融,将原来雅致的淡墨变得更加浓厚、瑰丽、丰富化,整体色彩也由浅淡走向清刚。
周石峰认为,如何淡而厚,浓而秀,全不在笔墨的浓淡间,而在于画家的胸襟气度。对于他来说,淡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意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简约、含蓄、写意……淡不是平淡,淡是相濡以沫,淡是相忘于尘俗中,就好似人淡如菊,并非没有浓意,恰是浓意太深反而淡了,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融合几何式构成
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之父塞尚认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简化为柱体、球体和锥体的各种形式,艺术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将萌生于人类意识的各种几何形式加于自然之上……”
当代,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深入交融,一部分画家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改造古代山水画图式和笔墨程式,以适应更丰富自由、更强调“大化”意识的时代要求,力图从古典形态的山水画转换到现代形态,并建立起独特的语言符号。
周石峰的山水画吸收了西方现代板块式构成和二维空间的应用,试图淡去林壑之象、山水之形,使山色似在有无中,情意深藏有无间。他说:“把对自然空间的模仿转化为对平面空间的分割与构成,更注重对艺术本体的一种追求。”这个过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西方立体主义打破了通过按照欧几里德几何原理发展而来的直线透视法则,从而创造出一个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三远”透视的新方法。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三远”结构和近代西方“几何式”结构在纸间相遇与重组,可以说是一种偶然的必然存在。周石峰的作品《林泉风烟》、《雨洗山谷》、《沐春》、《晴岚响雪》、《松山轻烟图》等,并没有过多考虑画面的透视关系,而是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把传统的勾、皴、点、染重新组合、抽离概括,利用抽象的几何式构成,营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山水画境。他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以实入虚、以虚写实,于虚实相生中展现丰富的笔墨和色彩,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他还善于以诗文入画,以景喻情、以情生景,情景交融地呈现出一种“意化”后的山水画。通过周石峰的绘画,我们也可以看到,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p#分页标题#e#
在山水艺术王国“逍遥游”
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水墨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面貌。周石峰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中的一员骁将,富于创新意识,但他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态度去挑战传统,而是温和安静地在楚地追寻着自身的绘画理想。
在灯红酒绿渲染的城市中,在旅游产业侵扰的山川里,我们总能看见忙碌的人群来去匆匆,人们都在无形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丝毫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意思。对于周石峰来说,大自然中静穆的群山、涌动的烟云、淙淙的流泉、摇曳的丛林……这一切物象,都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化为平淡,归于宁静。繁忙的现实人生,同样没有让他浮躁,在“物我两忘”中他淡然陶然,进入一种逍遥游的山水艺术王国。
山水似人,泼山写水其实反映的是人的精神内涵,周石峰敏感地把握住现实生活的颤动和内心世界的憧憬,在面对朦胧神秘的大自然时,感悟人类生存的渺小,用想象和畅游来抒发心中的博大深情。他意欲在艺术中完成“心灵远游”,并逐渐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
周氏的轻烟山水已然营造了一方空灵深邃、宁静淡泊的清凉世界,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到新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