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宋明贤题徐常待篆书之迹》(局部)
中国书法曾被称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绘画相比,中国书法作品的市场行情一直处于“配角”地位,近几年一些拍卖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书法作品拍卖专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交率和成交额,但似乎并没有改变中国书法仍处于拍卖“低谷”的现状。昨天进行的中国嘉德2009秋拍“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无疑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简称《宋名贤书之迹》)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竞价,以1.008亿元成交,高出原先估价120万元的80余倍,书法行情的“井喷”也让业内人士惊讶不已,“可以肯定地讲,中国书法的行情已经完全走出低谷期,现在是到了对中国书法的真正价值重新定位的转折时期,书法其实与绘画是同等重要的。”一位收藏名家对早报记者说。
《宋名贤书之迹》曾流拍
昨天是中国嘉德2009秋拍的最后一天,在上午进行的“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中,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宋名贤书之迹》从120万元起价后即有数位现场及电话委托买家争相加价,随后,场内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两位买家轮番竞价,当报价至8000万元后,一位藏家直接给到9000万元,最终以1.008亿元成交,高出估价80余倍。
对于这一书法名迹估价与成交价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嘉德副总裁胡妍妍昨晚对早报记者表示,这一书法作品四五年前曾在香港一家拍卖行现身,当时的估价约在500万元,谁知竟意外地流拍,而此次这一藏家委托嘉德拍卖后,因上次流拍的心理阴影仍在,故给出了120万元的心理价位,但他们在分析后认为,这一书法名迹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更有巨大的文物与学术价值,《宋名贤书之迹》为朱熹、张景修等六段宋人墨迹,一段元人墨迹,原此卷中的一段楼钥题跋,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今尚存宋元诸贤题跋有北宋宇道、胡师文、张景修及彭君时、蔡天启(肇)、蔡晋如(蕃)、刘无言(焘)。此卷从宋至清流传有序,建国前归张葱玉收藏。宋人法书与宋画同样,散于民间且流传有序可信者凤毛麟角。“事实上,书法拍场上,宋人的书法是很少见的,这一作品之前在香港拍卖之所以流拍是因为其学术价值并没有被发现,而在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揭示了其巨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使得拍卖价格真正体现了其价值所在。”胡妍妍也坦言,虽然对这件作品有信心,但还是没有想到会拍出过亿元的成交价,“其实这与今年整个经济形势好转的大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去年秋拍很多收藏家是没有信心,但一年以后的今天,情况已完全不同。”
重新审视“书画同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宋贤名迹拍出高价,在昨天的书法专场中,明代宋克《草书杜子美壮游诗卷》从480万元起拍之后,经过100轮激烈竞价后,由321号电话委托竞买人以6832万元的高价竞得;董其昌《龙神感应记》以4480万元成交;文征明的一幅手卷亦拍出1600多万元。整个“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共汇集90余件作品,是中国嘉德十年古代书画拍卖以来首次举办如此有系统、成规模的古代书法专题拍卖,总成交额达2.4亿多元,创下了中国书法专场拍卖的最高纪录。
一位书法理论家认为,以前书法市场整体价格低于其他艺术门类是不正常的,与拍卖会上书法拍品中应酬作品乃至假冒名家的赝品泛滥不无关系,对藏家来说,收藏书法作品的门槛比画作更高,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财力,更需要有较好的文化修养。#p#分页标题#e#
最早系统培育书法专场拍卖的胡妍妍表示,这一书法专场的拍卖对中国书法的行情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很多人过去认为中国绘画比书法更重要,但其实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可以独立成章,而且兼具文史价值,这以后,该是对中国古代书法的巨大价值及‘书画同源’说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文化部原艺术品评估委副主任赵榆此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实力的不断增强,纯“中国味”的文物今后会逐渐呈上升之势,尤其是古代书法珍品,与当代艺术完全不同,具有不可再生性,即卖一件少一件,从近几年的成交看,书法在走出低谷后其实还没有达到应有的价位,目前仍是收藏的一个价值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