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2006年的稿件,虽然已经过去5个年头了,但今天偶然翻出,似还有一些意义,作为当时时空的一个思考的记录,今天读来仍有启迪。因为在收藏热日益到来的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其实还是一个老问题,那就是:有价值的收藏。
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大家都在回避,好像都没有思考过。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很多人还是善于思考的,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者是不能把这些核心问题拿出来共享。可能很多的时候是面对问题,大小都不愿意说破。笔者与毕建勋交游已久,倾谈的机会也非常多,但很少有冲动把有关交谈的问题记录下来,公之于众。这是2006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前几年我们讨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暴露出来,但为一个自诩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观察者的自己,终于拿起笔,将我们对话中的一些见解,整理于下,希望对广大收藏者会有帮助。
西沐:当下,人们在谈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好像人们太关注中国艺术品的商品特征及品牌效应了,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只要报出作者的姓名,作品的尺寸和题材,马上就能够报出这幅画的价格,而不需求看一眼这幅作品。这种情景使我常常在想,我们在收藏什么?收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最终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的功用究竟有哪些?这些问题也许不合适时,但它是很根本的。
毕:简单地说,艺术是为人类的精神需要、情感需要和灵魂与信仰需要而存在的,上帝给人的这种特殊的方式自有其道理。真正的艺术从其产生那天起就一直在表达人类的欢乐、忧伤、幸福、苦难等等这些深刻的情感。当然,最伟大的艺术是那种表达爱的艺术,是那种表达神与人之间、宇宙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天地之间的悲悯情怀与生命和爱的感受的艺术,同时,艺术也是表达人的信仰与虔敬之心的主要方式。现在的艺术“恶搞”的多,破坏与消解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尚,一切都在迅速地走向腐烂与崩溃,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我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建立在真与善之上的健康审美、没有了正常的艺术和善良的艺术家,我们还谈什么“诗意地栖居”?你看西方早期给教堂画画的画家,他们是那样地充满信仰、那样地没有功利性,那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一个有肉身的人,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生存层面。为肉身的存活而吃喝拉撒睡;其二,是社会事物层面。为功名利禄奔波忙碌;其三,是精神层面。审美的人生,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只有到了这个层面,你的生命才有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艺术就是与这种人生相对应的一种方式,中国文人画家那种艺术状态是何等的超然与抒情?我这次在佛罗伦萨看到米开朗基罗的旧居,二楼的一个小居室,想像他画教堂天顶画,最后连鞋都脱不下来,这需要一个艺术家有多么大的精神强度与信仰力量啊!
我上面说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但我还得讲艺术不是什么。首先,艺术不是技术,尽管它的技术性非常强。米勒的技术是三流的,但他的艺术是最伟大的。许多人认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许多画家也十分刻苦,但十分不幸的是,艺术不是苦练出来的。在本质上来说,艺术不是一种“功夫”,更不应该分什么“正宗”、“不正宗”的“功夫”;其次,艺术不是语言符号。就像诗不等于文字一样,水墨艺术也不等于笔墨,尽管笔墨很重要。你看现在的流行画风,满纸笔墨,有的也十分好看,但都打动不了你的心灵,你不知道他在诉说什么;第三,艺术不等于文化,尽管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在,许多重大问题都出在了只是孤立地从文化这个层面来看待艺术,你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国画、看水墨人物画,马上就会陷入“中西文化的对峙”、“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的弘扬”、“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正本清源”、“以艺术表达文化母题”等种种焦虑之中。但当你一旦还原为艺术的本质时,当你站在艺术的本体上去看待这些问题时,这些对立和焦虑马上就会消失,你马上就会觉得这些问题是那样无聊!不是一些非艺术家或假艺术家们别有用心地搞出来的,就是一些外行们攒出来用于磨牙的;第四,艺术不是学术。尽管研究艺术是一种学术,你可以用学术的解剖刀来分析艺术,但你却不可能用来创造艺术,更不能用来指导艺术;第五,艺术不是商品,尽管它可以成为商品。绘画艺术进入商品社会以后,它的价值形态在分裂。艺术品一方面表现为无形的精神载体,另一方面它表现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作为一个物件,它具有商品属性,进入商品流通,可以把它转让、买卖,可以靠它获利;作为精神的载体,它能够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和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现在这两个系统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去美术馆看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展览变成了展销;另一方面,收藏方面的投机异常火热,这种现象非常不正常。在西方,像梵高、毕加索、伦勃朗等这些一流的大师,看他们的画的时候你不会想到画价,因为他们是用纯粹的艺术感动你,而他们的画价又都是很高的,收藏者看重的是艺术本身。而当想到中国顶级画家的时候,你首先反应到的会是他们的画价。艺术只进入了商品序列而没有进入到艺术本体,这是个问题。如果艺术的本体问题处理不好,绘画仅仅是作为商品,那么这件艺术品肯定是要贬值的。因为,这种商品不是自主性的商品,它的市场价值要依赖于艺术本身精神上的价值而存在。因此,艺术上的价值越高,商品的最终价值就会越高;艺术上的价值低,商品价值也不会长久地走高。现在,有一些画的艺术价值非常低但商品价值却很高,这种不正常现象或许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因为,中国才富起来20年,经过了上百年的动乱,文化传统基本上都断裂了,不像欧洲人从小在博物馆看画,那样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懂艺术;中国买画的人懂画的少,是靠耳朵来买画的,不是用眼睛来买画的,更不是靠心来买画的。#p#分页标题#e#
西沐:中国艺术品一旦成为商品,进入商业的社会运作以后,不是伤害了中国艺术品的艺术性,而是作为中国艺术家,是在市场利益的诱导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决定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程度。有的人为了物质利益放弃了艺术追求,也有的人在利益面前放弃了艺术本身。但有这样的人,当物质利益的获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返回来追求艺术。当然,也有不同的艺术家为了艺术而忽视了市场,艺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就是什么,安贫乐道,只是这种清心寡欲的人太少了。
毕: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品位很高的艺术市场对艺术家的创作是有帮助的,但在中国这个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市场上,市场往往拖住了一大批人。因为市场的品味比较低,如果依附市场你就得降低自己的追求。画家为什么都画两种画?一种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另一种则要面向市场。当然这有历史的原因,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多少还有一些鉴赏力。但是,像水墨人物画这种历史比较短的画种,因为没有形成公共的价值准则,致使人们很难具有价值判断力。还有,评论界有一些人也把市场搅乱了,评论家本来应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公正、独立地看问题。举个例子,国外的美食杂志,经常会派记者隐藏身份去品尝食品,然后再真实地报道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些记者既不是餐馆的雇佣者,也不是顾客的雇佣者,评论家也应该如此。美术行业是没有监管与标准的一个行业,有些批评家自己也画画了,这事就更不好说了。我的理想是给博物馆画画,少点商业味,多搞些大创作,把真正的作品给历史留下来,这个理想会变成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