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中国价格”是低价的代名词,而在投资市场上,“中国价格”=令西方人都咋舌的高价。天差地别的秘密,就在于货币搅动的财富魔方。
“中国花瓶”震惊了全世界
2010年11月11日,伦敦远郊一处小小拍卖行,一件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花瓶以5160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高出拍卖行此前的评估价40倍。这是中国乃至亚洲艺术品迄今为止的全球最高成交价。
拍卖行老板班布里奇从未见过如此阵势,激动得连拍卖槌都敲坏了,而瓷瓶的一位委托人休克在拍场上。
从英国媒体刊发的现场图片来看,在不足100平米的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清一色的华人面孔,最后的得主也是一位通过电话委托竞拍的神秘中国买家。
这次拍卖引起了有关“瓷器爱国主义”的争论,但不管是不是爱国主义,背后支撑着竞拍的是:钱。
2010年,在英国老牌拍卖行苏富比顾客当中,中国藏家所占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35%。英国媒体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即中国人所花的英镑。
中国买家的大手笔在今年让世界疯狂,以至于“中国价格”突然从中国制造的廉价品的代名词变成了高价格的代名词,怀揣巨资的中国人让世界咋舌。
金融危机过后,从墨尔本到洛杉矶,“中国钱”再度激活了澳大利亚和美国东海岸的房价,使得外国的房产也在2010年纷纷创出“中国价格”。
戴维·莫雷尔是墨尔本一名房地产中介。他说,如今在墨尔本东部郊区的房地产拍卖中,他的客户正在不断输给新来的中国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