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当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并为诸多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在艺术品科学鉴定的国际大趋势和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国内新形势共同影响下,中国艺术品鉴定由经验主导阶段走向科学发展阶段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中国书画科学鉴定是怎样走向科学之路的
在我国众多艺术品门类所及之处,曾有何人、何种机构在何地点、何时间针对何类艺术品率先进行了何种科研探索,我并不掌握详实情况,在此不敢妄言。但是,根据我目前掌握的信息证实:中国艺术品科学鉴定并不一定是书画先行。不过,我是书画鉴定由经验主导阶段走向科学发展阶段的亲历者,详知由何人最早建言,怎样启动了国家科研项目,经历了什么样的科研过程,取得了那些科研成果,其成果又如何由实验室推向社会,然后又怎样由文化产业之萌芽逐步形成了文化新业态,在此特对此发展过程作以下介绍。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当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并为诸多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海外艺术品科技检测成果与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1965年,慈善家保罗·梅隆(Paul Mellon)把一幅据称是1440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50多年)捐给了耶鲁大学。这个古代地图事件公布于世后,因其空前精确的地理位置绘制,挑战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说,其真伪立即成为业内人士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后来美国的凯瑟琳·布朗(Katherine Brown)用拉曼光谱仪对地图的物质成分做了检测,在碳黑墨水下发现了锐钛矿物质成分,而锐钛矿是1925年才被开发启用,根据此地图内部含有的物质成分,最终断定了此地图是1925年后的绘制品。再例:1985年,加拿大文物保护协会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梵·高的一幅油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画面中的白色颜料主要成分是金红石。金红石启用于1938年。梵·高生活于1853年至1890年,根据这两个不同的年代可以断定,这一幅含有金红石的“梵·高油画作品”肯定是赝品。一些国家率先利用科技手段检测艺术品并成功鉴定真伪的诸多案例,在国际间逐步形成了艺术品科学鉴定的大趋势。 在艺术品科学鉴定的国际大趋势和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国内新形势共同影响下,让中国艺术品鉴定走向科学之路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启名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留学,并在日本阅读了世界各国的一些艺术品科学鉴定资料。回国后不久,她便于1999年率先在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了中国书画鉴定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主张,并与本校方炎教授等人于2001年共同申报了全国十五规划艺术科学项目,著有《书画鉴定中现代化手段运用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等论文。2007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釆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的建议,并与其合作申报了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2008年,文化部批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新设科研机构一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我因长期致力于绘画创作及其技法材质探索、美术生态研究,遂被任命为该新建部门负责人并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该中心科研团队由艺术家、美术史研究者与光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科研人员等多学科人才组成。各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并有大学和科研机构、创作机构的部分专家以特聘为研究员及顾问身份参与。当时,我曾针对书画真伪科学鉴定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做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如何抓住艺术品鉴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才能以最佳解决方案扭转局面等问题反复进行了思考,并对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的实施做了总体理论设计和具体科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