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的制作工艺,直到近代都是在手工业作坊中进行的。最早的制玉场景图记载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图一)。
图一
从明清时期制玉业来看,其工艺过程大致分为5个步骤。
第一步是开玉,即将玉料外包裹粗松的石面削掉,切削的主要工具是条锯。锯割时,要掺加水和颗粒细碎均匀的石砂(即解玉砂),以降低摩擦产生的热和增加摩擦系数(图二)。
图二
第二步是在车床上将玉料琢制出器物的大致轮廓。加工玉料的车床叫“旋车”,上面安置“扎碢”(圆形薄钢盘)、“冲碢”(圆形钢圈)和“磨碢”(圆形厚钢盘),先将玉料切成方块或方条,然后冲去棱角,最后再磨细器物表面。
第三步是将已经雕琢好外形的玉器,掏空它们的内膛,形成内空的容器,使用的工具是钢卷筒和一端套着弯钩的铁轴。对于一些小物件,如鼻烟壶、搬指、烟袋等,掏空时需要特别娴熟的技巧。
第四步是在玉器的外表雕琢各种花纹,使用的工具类似钉子形状,主要琢刻阴线条。雕琢镂空的花纹需要打钻,使用的工具是弯弓和金刚钻,金刚钻的硬度是10度,可以刻动所有的矿物。琢刻透雕图案时,用钢丝伸入已钻好的孔眼内,按照玉片上画好的线条来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