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有三十年的历史,很多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讲,我今天只讲一个片断,希望有利于大家后面的思考。
2000年以后,有不少评论家、艺术机构在做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和展览,也成为了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和当代批评理论学科里面的一个显学,各种各样的评论家和学者参与进来。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的作品到底在哪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所以结合各位专家演讲,我重点讲讲美术馆的收藏。这个内容讲起来也非常多,“星星美展”和“89年现代艺术大展”都是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但是中国美术馆并没有收藏他们的藏品。也就说,假设将现代艺术史以1976年文革结束到1989年这个时间段划分,虽然有艺术家作品但我们的美术馆没有藏品。特别是“89年现代艺术大展”结束以后,当时艺术家还没有艺术市场,有些作品因为没有地方放而丢失,有些作品还有私人手里。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问,没有公共收藏,美术史研究方面如何展开。
尤伦斯艺术中心建立时候,费大为策划“八五新潮美术”,但新潮美术的评论家高名潞和栗宪庭并不愿意配合。不配合的原因一般是大家都占有自己史料,说着八五新潮美术史。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一旦到我们想做艺术史研究的时候,由于方方面面条件都不具备,而整个美术史的研究就像私人会中各自展开,这也是因为美术馆的收藏系统不发达而给研究私人化。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离开私人或者商业机构的系统,也就没有进入公共美术馆,它会造成研究公开化程度不高和研究无法远离商业机构的合作,包括研究者搞关系认识人和信息量不完整等情况都发生问题。这样使得我们今天对80年代美术史研究依然很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我们史料搜集和一些口述史以及作品,学术讨论放到美术馆中互动,它会形成什么样一种方向,由此带来了我做过一项工作。这项实验不是我一个人做的,而是我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带动研究生一起做,一项关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方法论课题:“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就是这样来的。
“转向抽象”展是一个地域概念的展,展览有关上海从1976-1985年的实验艺术,为什么选上海这个地方,为什么说80年代美术史研究要多关心上海,当然也有一个原因,在我们现在能看到整体美术史写作书里面,上海这块资料是非常少的,几乎没有被提及。我们选了1976-1985年这个时间段,看1985年前上海现代艺术是如何慢慢形成的。因为要做田野调查,这个项目花费了很长时间,从2005年开始工作到2008年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开始举办这个展览。这项研究带来的不止是几个艺术家的现象,而是到底现代艺术与上海早期现代美术教育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发出一个话题,这些艺术家中不少是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当时上戏有一些老师像闵希文等都是留法的,他们带来现代艺术的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这在上海戏剧学院老师心里是根深蒂固的艺术。“决澜社”作为早期现代油画也开始于上海,是现代艺术的开始,这是世界现代艺术潮流里的响应者。上海美专也是从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的,“转向抽象”展中有85新潮艺术家之前的艺术家作品就有上海美专的印记。这些历史共同组成了关于上海现代艺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线索。而汇总起来一个上海早期抽象的研究。抽象艺术在格林伯格的理论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艺术。而1936年MOMA策划了一个展览,就是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艺术,使得这样一个抽象艺术背景在西方得到非常明确的梳理。正好上海也一样,似乎也经历了从立体主义慢慢演变成抽象绘画,上海的抽象绘画区别于其它地方的随意涂写的抽象绘画,它们都是从结构关系的空间过程当中来的,这恰恰继承了法国现代艺术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全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启也是2008年在证大现代艺术馆做的这个“转向抽象”展览学理逻辑。展览完了,有人说这批作品应该在证大现代艺术馆收藏,我考虑应该有一个政府美术馆收藏,为了对这些艺术家作品负责,展览的时候我一个一个从艺术家手中借,展览完了又把作品全部退还给了艺术家本人。“转向抽象”展览活动的所有项目经费都是证大现代艺术馆出的。我作为该馆的策展人,想给上海的艺术做一次义工,做完以后这些作品又返回艺术家。当然,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如果以后这些作品都陆续散失了怎么办?因为研究需要时间,正好有合适的学院、导师和学生可以接管这个项目,我就把这个项目移交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马琳了,她可以继续带研究生再深入研究。2012年,我又用同样的方式继续问艺术家借作品在上海宝山艺术馆展览,展览完了后把作品退回艺术家。因为那边艺术馆可以提供一点资金给我们美术史研究,我们又为这些作品做了一次展览,同时举办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研究的论坛。#p#分页标题#e#
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 展览现场(图一、图二)
更多内容尽在[爱藏王南溟专栏]
王南溟简介:
1962年生于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现为职业艺术家、批评家兼独立策划人。长期从事传统书法的研究与实践,90年代初转向现代书法创作和当代艺 术评论策划。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重要展览,并被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现代书法及中国书画理论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