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时大彬 调砂提梁大壶
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明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历史浩如烟海,艺坛灿若星河,紫砂壶应运而生,得天独厚,以赏用兼优、朴雅坚致的艺术特征闻名世界。它扎根传统,与民族文化相契相合;它探索佛意,与佛学思想互渗贯通。流长由于源远,叶茂缘于根深,紫砂壶兼收并蓄,是历代艺人智慧的延伸发展,也是雅士文人、佛家学者参与下的完美结晶。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对哲学、文学、艺术及民间风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于紫砂更是因缘深长。紫砂的历史可以一直前溯,从《阳羡茗壶系》中金沙寺僧“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的典故,到《宜兴县记》中书童供春“窃仿老僧心匠”偷偷学习制壶工艺终成“陶壶鼻祖”,再到云游四方的“始陶异僧”指点丁蜀老百姓发掘紫砂土并抟埴致富的传说,紫砂的起源发展从未离开僧人,始终与佛教息息相关。
紫砂艺术与佛学予人不同的感观,然由形而入神,由表而及里,纵然外态迥然,内核却有相似。紫砂之于佛学,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游离而不悖离,始终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或可说,前者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前者通往极致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探讨紫砂艺术,从佛学入手或能重新打开格局,揭出崭新奥义。
明 仇英 煮茶图
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其一表现在形式的相融。佛学不是科学,不是哲学,而是一切学科的总集,无始无终,又源源不绝,空无一物,又包容万物。紫砂由点、线、面制造出恢弘的视觉印象,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源于自然,突破自然,肖兽拟物,千姿百态,其包罗万象的丰富造型暗合了佛学的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与历代艺人日益精进的技艺,加之书画禅佛的笃修,使其突破工艺品的范畴而迈入堂皇的艺术殿堂。肌理细腻,色泽澄净,古拙素雅的主流审美意识与佛学自有知己知彼的亲近。
紫砂可塑性极强,除了壶的姿态,还可以用雕塑来表现。紫砂雕塑佛像也是紫砂陶艺中极为重要的门类。一代巨匠时大彬就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佛像作品。他雕塑的佛像光华暗隐,神采飞扬,慈悯流溢,动人心肠。“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擎台”,他还借鉴了佛教法器为壶型,创制出经典的僧帽壶,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改进,已然成为紫砂的传统经典造型。
传统是过去时更应该是进行时,而我更愿意带着过去与未来相逢。我的“禅意系列”作品是对传统的叩问之作,《释迦牟尼佛像》则是对前人的致敬之情。莲花悄绽于各册经文,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禅意系列”中的《菩提》,便是撷取了“莲”之元素。莲花、莲叶、莲子拟作壶体、壶肩、壶盖,以形写意,以意传情,通过技术手法使之曲直适度,纵横合理,蕴酿出处处生莲、丝丝入佛的视觉观感。《百衲》另辟新路,采用佛家僧衣作为主题,充分运用紫砂材料特质,实现最佳肌理效果,对其进行取本舍末的写意式概括。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