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界为纪念上海美专建校100周年,举行了各种学术研讨和和艺术展览活动。而在不少学者眼中,上海美专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其众多的师生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学院派绘画,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而与此同时,上海藏真海派美术等多家美术机构最近也推出了一系列有关20世纪学院派绘画的展览。一时间,学院派绘画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中国学院派绘画是个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大书特书的课题。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嬗变、发展、走向都与学院派绘画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关联。二十世纪上半叶,国内公私美术院校纷纷成立,上海美专、国立北平艺专、国立杭州艺专、南京美专、苏州美专、新华艺专、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等的兴办,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些现代美术院校,引进了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与机制,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经过严格训练的艺术人才,改变了中国艺术教育传统的师徒传承制。数年前,某机构评选出的20世纪10位中国画大师中,除了吴昌硕,其余9位都曾在国内各个美术院校执过教鞭。可以说,这些绘画大师和一大批有志于改革传统中国美术教育的一流人才,执教于各个艺术院校,既为中国现代的艺术院校提供了雄厚的美术师资,也为中国学院派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些师资中,不少人是海外学子。他们颇想在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又对革新传统的中国绘画怀有远大的理想。
随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结构性变革,不仅涌现出了大批美术创作人才,与之相对应的美术创作也焕然一新。比如刘海粟倾向后印象派,林风眠主张吸纳民间艺术,徐悲鸿偏爱写实传统,潘天寿坚持艺术语言纯正,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创作倾向的学院派绘画群体。
这些20世纪中国学院派绘画群体,既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传道者,也是现代中国绘画的实践者。他们视野开阔,学贯中西,对当时的美术现状、走向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和创作上,强调观念的更新、技法的完善,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巧妙运用外来艺术的长处,力戒泥古不化、自我封闭的痼疾。
中国学院派绘画群体又一鲜明特色是能够打破门户之见,讲究师生平等,彻底摒弃传统的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倡教学相长、创作自由,鼓励艺术竞争,学术氛围浓厚。比如徐悲鸿在课堂上教授素描时,不仅以教师的身份也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向学生做示范。一次,他请一个学生对描绘对象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该学生不得要领,徐悲鸿仔细为其分析,让学生找出描绘对象最亮和最暗之处,并亲手修改学生作业,用画笔为其演示,寥寥数笔抓住了对象的特征,令学生豁然开朗,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徐悲鸿倡导的“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观点深深影响了几代学子。又如程十发早年在上海美专求学时,并不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练习,而是欢喜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上海美专教师、名画家王个簃没有简单地阻止或责怪,而是从中发现了程十发的创作慧根,和颜悦色地引导他夯实基础,再求创意。几十年过去了,程十发已跻身海派大师之列,仍念念不忘王个簃老师当年对他的宽容,没有粗暴地抹杀他的创作个性,令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作特点自然发展。正是近现代美术院校这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院派美术创作人才,造就了现代中国绘画的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