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钱币的作用是什么?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买东西”。其实,钱币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交易流通,它还能将您带到另一个国度里,在那里您可以领略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历史变迁,感受时代的进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王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钱币王国里流连忘返。
今年七十多岁的王老师,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起外币收藏,他滔滔不绝,似乎有讲不完的心得与经历。而提到自己,王老师一笑:“我本人没有什么好说的,是这三千五百多枚小钱币,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
小硬币的惊艳亮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邯郸市内几乎看不到外币的影子。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老师的一位朋友从意大利出差回来,手里把玩着一枚闪闪发光的小硬币。这被王老师看见,要过来细细观看,一分钱大小的小硬币,用料讲究,做工精致,图案栩栩如生。朋友说,这是意大利流通钱币50厘拉,换算成人民币值不了几个钱。但是这枚精致的小硬币却深深吸引了王老师,他开口向朋友讨要。朋友爽朗一笑:你喜欢就送给你。谁知这枚小硬币就成为王老师收藏的第一枚外币,也是他最喜欢的外币之一。时至今日,王老师仍能从自己收藏的20多本厚厚的钱币收藏册中,很快地找到这枚具有特殊意义的小硬币。
至此之后,但凡有朋友要出国,王老师总不忘让朋友帮忙带几枚外币回来。因为人们出国总要多少换一些外币,回国之前,手里剩下少量小面额外币,也不值当再换回来。于是,王老师的朋友回来之后,总会多少给他带来一些外币。
各地痴迷"淘宝"外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老师的儿子到加拿大。加拿大城市街道边有许多钱币商店,里面出售多国流通钱币。王老师的儿子给他带回几个小袋子,每小袋子内装着100枚各国外币。一下得到这么多种“宝贝”,可高兴坏了王老师,也更增强了他寻找外币的信心。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我国多个城市陆续出现钱币市场。1993年,王老师来到北京南礼士路的公园内,里面有许多出售钱币的地摊。这一次,王老先生开了眼界,从里面仔细挑选自己喜欢的外币。后来,钱币市场搬到了月坛公园,之后,又去了马甸。王老师每年都来北京钱币市场,或零散购买,或成套购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除了到北京“淘宝”,王老师到外地出差,如果有时间,他也会打听当地的钱币市场,到那里去看一看、淘一淘。广州、深圳、桂林、新疆等地的钱币市场,他都去过。
到了新千年,网络科技初步普及,王老师又让自己的外甥帮忙在网络上淘来一些罕见外币。王老师的外币逐渐丰富起来。
外币里的精彩世界
王老师收藏外币,仅仅起源于喜爱。在收藏过程中,这份喜爱逐步加深,他开始研究起外币来。他购买了诸多杂志和书籍翻看查阅。1991年,王老师去了趟意大利,在那里,他买到了一本美国出版的《世界硬币标准图录》,里面详细记载了各国货币的种类、版次、特点等信息。他对此爱不释手,回家后自己研读,并按照上面的记录,有计划有目的地收藏自己的外币。
如今,王老师收藏的外币共3600多枚。其中,硬币涉及194个国家,共3160多枚;纸币涉及107个国家,400多枚。
说起外币收藏,王老师讲道,他在收藏过程中,更注重钱币发行的国家、钱币的成套、钱币的版别等。并按照这些因素,整理自己的收藏。记者在王老师家中看到,每一枚硬币,都被王老师细心地包装起来,并按照一定顺序整齐地放在收藏册内。
然而,在众多收藏册内,偶尔会有几个小空缺。王老师说,那是他的遗憾,因为,一些成套的外币,他还缺几枚,希望有机会能将它们填补完整。
外币收藏别样生活
说起外币收藏带来的感受,王老师说,因为小小钱币反映了发行国的文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以及多种信息。外币的收藏,给他带来知识的增长,同时,也增加了他的兴趣。尤其是在工作之余以及退休后的日子里,一枚枚小外币充实了他的生活,给他带来无限乐趣。
“我的生活很平静,收藏外币的过程也很平淡。但是在这份平静中,是外币收藏带来的充实和丰富。”王老师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