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的市场价格因素较多,其中决定因素是邮币卡的发行量与存世量。多数资深收藏者和投资者都十分关注邮币卡的发行量,并作为投资的主要参考依据。而近年进入邮币卡市场的收藏者或投资者,疏忽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们参与市场操作时只是跟着感觉走,跟着邮币卡商的舆论走。最终被套的往往是这些只顾埋头投资者。
发行量越小,市场价格越高;存世量越小,市场价格也越高,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按一般的认识,发行量越小,存世量也越小。但对电话磁卡而言则应作相应的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集卡活动掀起后,个别省市发行的委制卡,发行量大多很小,因为这些卡的发行出于商业目的,刚发行便以高出面值数倍的价格出售,所以没有人会用这些卡打电话,因此发行量与存世量相等。而某些发行量比较大甚至相当大的卡,发行初因量大而受到集卡爱好者心理上和行动上的排斥,这些卡源源不断地被使用消耗,有朝一日有人回过神来再去收集时,存世已经不多。
还有些早期卡,发行量也并不少,但当时无人集卡,导致新卡与旧卡的存世量都很少。邮票中的早期JT票、JP片、JF封,都有较大量的消耗。而近年发行的成套JT票以及JP片、JF封则极少被消耗。在分析投资品种时应考虑这些问题。
流通纪念币几乎没有消耗,发行量基本等于存世量。最初发行的流通纪念币的确有人作为一般钱币使用。但随着我国近年来收藏热的掀起,这些被使用的纪念币最终回到了集币爱好者的手中。只是由于经过使用,品相与新币比要差一些,但与古钱币相比则要好得多这也是钱币收藏活动的特殊性。
在认识发行量与存世量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时,还应清楚发行量与存世量是相对而言的。如江苏省某套磁卡的发行量是2万套,这种发行量被认为是较合适的话,那么青海省某套磁卡的发行量即使为1万套,其发行量也已过大。在江苏省,南京市就有二千多台磁卡电话机,而青海省西宁市的磁卡话机还不到南京市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电话卡的第一功能是通信实用,离开实用的收藏品不会有生命力,因此电话卡的发行量大小要根据磁卡机的装机量来决定。象拉萨市电信局发行的黑白卡(俗称西藏白卡),发行量一千枚,从实用角度说,是合适的,这个发行量已能满足拉萨市公话通信的需要。当时拉萨市仅8台机子,每台机子平均数已相当大。该卡发行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可面值购到,于是卡商便从拉萨购出后以70元一枚出售。但精明的海外卡商,认识到拉萨黑白卡的绝对发行量小,极易炒作,只须几万元的资金便可全部买断。不久,拉萨黑白卡的价格如断线的风筝,直往天上飞。另外,地方卡与全国通用卡的发行量不能一概而论,发行量为2万套的地方卡视为正常,而通用卡20万套被认为是发行量小。全国通用卡中的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卡,其发行量为20万套,发行后又有较大的实用消耗,进一步导致存世量小,因此梅兰芳卡的市场价格高在情理之中。
邮币卡投资者,在判断投资品种时,最好能将相同发行量的邮票或磁卡排列在一起,比较当时的市场价格,价格偏低的往往值得投资。因为同发行量低价格的磁卡或邮票总要追赶高价格的磁卡或邮票。
总之,正确认识发行量是很重要的。米津先生认为,磁卡的“发行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多义性。可以包括印制数量、发行数量、投放数量、消耗数量、存世数量、沉淀数量、流通数量、回购数量等概念;(二)不确定性。传统的磁卡“发行量”的概念,在生产阶段可以指印制数量,在发行阶段可以偏指发行数量,在投放阶段可以偏指投入数量;(三)风险性。目前,大多数磁卡收藏和投资者接受的是传统的“发行量”的概念,这种传统观念无视“发行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忽视了发行阶段的具体发行数量和投放阶段的具体投放数量。
磁卡的印制数量是最权威的量化标准,也是管理层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之一。同邮票一样,印制数量是一个源头,因为印制数量少的某种邮币卡品种,譬如桂花无齿小型张、印制数量是56万枚,其进入发行渠道的发行数量必然很少,其投放市场的投放数量则更少,市价必然昂贵。所以,磁卡的印制数量可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市场,也是决定某种磁卡市价的决定性因素。磁卡的印制数量如果全部进入发行渠道,印制量与发行量肯定是相等的,而事实上,近年来的印制数量由于一部分转化为国家的库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全部进入发行渠道,且由于印制数量包括和限制了衍生的发行数量,因此,发行数量仅仅是决定某种磁卡市价的一种间接因素。
磁卡的投放数量对广大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而言,是最直接的量化标准,也是管理层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进入发行渠道的发行数量,如果全部投放市场,二者应是相等的,而事实上,近年来的发行数量由于一部分又转入各级发行渠道,即各省、市、地区的库存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全部投放市场,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的数量也不可能相等。譬如邮票中的上海浦东小型张,由于没有按时足量投放市场,市价飚升。因此,应当适时把握磁卡各种数量的关系,从而对市场形成较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