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市场的热潮,吸引了国际资本对中国邮币卡的关注,而大量的外国邮币卡也趁势而入,搭上了这股热浪,对中国邮币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并同中国邮币卡形成堵车现象,拥挤在邮币卡这一并不发达成熟的狭窄市场上。
香港邮票,因其独特的众所周知的纪念意义,而在邮币卡市场上受到追逐。1997年1月3日,香港邮政署公布1997年将发行7套由票,并开始接受半年生肖邮票首日封预订。半年生肖邮票一套4枚,面值由1、3至5港元不等,以中国传统刺绣的形式,表现了黄牛、水牛、奶牛和小牛犊的不同形态,画面生动有趣,是最后一套带有皇冠的生肖票。
邮政署还宣布,除牛年生肖邮票外,今年香港还发行一套新款通用邮票和五套纪念邮票。新款通用邮票于1月下旬发售,取代现在正在流通的英国女王头像通用邮票,并可在“九七”回归后使用,因而也被称为“过渡邮票”。这套邮票共16枚,面值102港元,其中13枚连成一体,将港岛北岸由东至西的景色构成一幅长卷,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拚图长连。另外3枚高面值邮票则表现了港岛中环的美丽夜景,组成一个“三连张”,也是香港第一高面值小全张。
在纪念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7月1日为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而发行的特别邮票。这套邮票共6枚,同时还发行一枚小型张。邮票委托内地邮票设计师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刷,这也是内地第一次为香港设计并印制邮票。
重要的是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的邮政标志已“旧貌换新颜”,所以其题材的纪念意义不言而喻。香港邮政署已于7月1日正式启用全新设计的邮政标志,新标志的外型是用明快的线条描绘的蜂鸟形象,其中鸟头和鸟身构成“邮政”的英文字头“P”,鸟翼则是机盖邮戳的波纹线。标志由白、绿、紫3种颜色搭配而成,如使用位置的底色为白色,则P为绿色,波纹线为紫色;若底色为绿色,则P为白色,波纹线为紫色。
个头虽小的蜂鸟以速度快捷和意志坚毅而着称。香港邮政以此作为新标志,象征为用户提供完善和快捷的邮政服务。
配合新标志的使用,香港现行红色邮筒也将于7月1日后改为绿色,从而使香港邮政的标志色与祖国大陆邮政的标志色一致。不知此举是刻意安排,还是偶然巧合?这个蜂鸟型的新标志己在香港的新邮票上与大家见面。
1997年1月26日,香港邮政署发行97年通用邮票,引来香港集邮爱好者通宵排队,每人限购10套。2月中下旬,在上海登场时,也引起了上海集邮爱好者的关注,赶往上海交运邮卡中心购买的邮迷络绎不绝。
3月初,香港邮政署宣布,为配合香港回归祖国,全港130多家邮局和3个流动邮局现行的全英文日戳及邮资机戳,将于3月6日至5月8日按区域分九批更换。新启用的日戳上环地各部分增加了中文“香港”字样,中部日期部分增加了腰框,而新式邮资机戳也相应增加了中文。香港邮政署考虑到这次更换日戳及邮资机戳将会引起集邮者的兴趣,所以提前公布了更换邮戳的时间表,并在旧戳最后使用日和新戳启用日,在相关邮局为集邮者自制的“往日封”(尾日封)和“首日封”提供即时盖印服务。
但由于邮资机戳只供盖于在柜台交寄的包裹及特快查递邮件,故邮局不能为此提供即时盖印服务。
此举,正当中国邮币卡市的热潮,人们对香港邮票的追逐也就不难想象了。
在香港邮票中,除1997年的题材备受关注外,香港经典系列小型张也是一个热点。
香港经典邮票小型张系列,从1991年8月25日开始发行第一辑,标题是“香港邮政署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面值10港元。票面有仿印的1891年香港开埠50周年、1941年香港开埠100周年的纪念邮票各1枚,另取10港元的“香港邮政署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枚。背景图为1911一1976年香港第3座邮政总局大楼的摄影图,位于德畏道和毕打街交汇路口。与通用1号相比,经典1号价位要低得多,但由于其“领头”作用,仍受邮人追捧。从价格而言,经典系列刁砚及通用系列贵,但设计变化比通用系列多得多。
经典2号于1993年7月6日发行,背景照片是1935年拍摄的香港庆祝英皇乔治五世登基银禧时的街景。票下边为四连印乔治五世登基银禧纪念邮票,右边一幅乔治五世的彩照十分醒目。再配上金色的票边,使该票更显得富丽。
经典3、4、5号,合在一个小本套册中,名为《香港通用邮票一览,1862一1992),厚达64页。1994年1月12日发行。3枚型张上的通用邮票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肖像第6版,均为六连印。小本套册售价为38港元,印量为60万册。册内有彩图、照片、油画、插图,中英文说明,香港纸币、硬币和不同时期的邮筒,部分香港普票珍邮图案,还有此届邮政署署长柏景年的照片和他撰写的前言,这是相当于一本关于香港邮政史的小书。当时的行情为每册60港元左右,如今已达3400港元。
经典6号纪念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仿印了1946年香港的“和平胜利”邮票,背景照片是1945年10月9日香港各界人士在和平纪念碑旁举行的庆典活动。
经典7、8、9号有单独发行的小型张,亦有小本册。
经典10号将于1997年6月30日发行,纸边印有4个历史阶段的香港邮政总局建筑外观,仿印各时期有代表性的通用邮票,背面印出说明文字,开巧0年来香港邮票首例,成为香港回归祖国的见证和港英政府的终结号。该系列与通用系列均为香港邮票中的精华,是极有潜力的投资和收藏品种。
香港邮票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量有增无减,而且已经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德国、奥地利等国开拓了海外市场。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和内地更多的集邮爱好者的开始认识、喜欢和收集香港邮票,香港邮票己越来越热,价格也一涨再涨。如香港第一轮生肖票、第二轮生肖小型张、端午节小全张、艺术节小全张等热门邮票近来都上升了几倍以上。
随着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香港电讯特别制作发行的首套生肖(牛)电话卡(限量10万,面值50港元)、香港回归(安居乐业)电话卡(限量20万,面值50港元)纪念电话卡脱颖而出,受到港澳和内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安居乐业”是香港电讯公司推出的唯一一种“1997香港新纪元”纪念电话卡,由国务院副总理、香港特区筹委会主任钱其深亲笔题词。此卡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香港上一轮通用邮票(即有英女王头像)及汇丰银行面值20元的港钞融为一体,较丰富地体现了“回归”这一划时代历史时刻的特殊意义,收藏价值很高。
随着香港“7·1”的回归,记录香港沧桑历史的收藏品越发为投资者青睐。其中香港“28任港督卡”就受到了人们的宠爱。
香港“28任港督卡”系由香港电讯发行,画面背景为香港不同时期的港湾景色,主图为香港历任港督,共28位,是香港百年沧桑的真实记录。
该套卡在香港电话磁卡中是难得的大套卡,共28枚,成本高、印量少、画面精美,又是港卡中不多见的人物系列卡,对香港特殊时期的历史亦有真实写照,受到青睐当在情理之中。
同时,随着香港的回归,老港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老港币升值很快,已成为收藏新宠。
香港地区那明显带有殖民地色彩的老港币,将由以香港市花——紫荆花为图案的新港币所取代。
第一张港币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香港分行于1845年发行的。
其后,英国的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也相继在香港发行纸币。在香港纸币发行史上,第一家华资银行是香港中华汇理银行,曾发行过5元及10元面值的港币,现在这种纸币早已不见而成为收藏家的珍藏之物。在去年11月29日的香港拍卖会上,一张于1872年由香港上海汇理银行(汇丰银行前身)发行的一元面值港币,以86 .2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香港纸币拍卖的最高纪录,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一张纸币。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40年代曾发行过一套由行长在每一张面值10元、100元的两种纸币上亲笔签名的港币,名称“签字币”。现在市面上一张“签字币”,已值数千元人民币。在老港币系列中,有一套是以香港政府名义(不是银行机构)在40年代初发行的,可谓稀罕。这套纸币面值分别为5分、10分、1元、5元,均以英女王头像作图案。100多年来,老港币由于品种多,图案精美,艺术性强,升值快,使得保值潜力见大,正成为收藏家的宠物。
1997年的香港邮币卡,蕴含着很多“第一”,题材意义非常重大,值得投资。
澳门邮票是中国整个邮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澳门邮票题材丰富,印量极少,通常在2万一10万枚之间,这又决定了它的特殊重要地位。
目前着手投资澳门邮票,前景可观,极少风险。如以摆脱殖民地痕迹、民族特色逐步浓厚的1980—1992年间发行的邮票为目标,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到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日估计其价值,回报当是可观的。
澳门邮票分为三个时期。澳门早期邮票(1884—1910年):此期为葡萄牙王朝所发行的邮票,发行约20套70余枚。
其中反映皇冠内容的邮票最多,占28枚,但大部分是加盖保值。
澳门中期邮票(1911—1980年),此期为葡萄牙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邮票,共约400余枚。这一时期邮票较前一时间题材丰富。除皇像邮票外,还有风景、花卉、体育、历史等题材的邮票,但带有殖民地色彩。
澳门近期邮票(1980年迄今):这一时期的邮票始于澳门邮政独立自主。这个时期的邮票在选题、设计、印刷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逐渐完善,并具有了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同时也初具规模,大多已自成系列。如古迹建筑物系列、贾梅士博物馆藏品系列、生肖系列等。还推出了小全张、小型张、小版票、小本票、首日封、极限卡等邮品。其中小型张.、小全张的编号比较特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澳门邮电司自1984年开始使用邮票的志号。编号以“S”加顺序号表示,并印上年号。澳门自1984年以来共发行邮票61套。澳门邮票不分纪念、特种和普通邮票,均按“S1、S2、S3……”的顺序往下编号,不因年份而变化。
澳门所发行的邮票虽然很多,但其精华都是已发行的小型张、小全张。这些邮票精美、印量又少得出奇,个别还逐枚编号。
台湾票发行量小,佳品社会留存量少,致使许多邮票在台湾本岛就不容易求购,而流入大陆则更难一层,价格可想而知。
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各自发行的邮票合起来构成完整的中国邮票体系,这一点也引起了集邮爱好者的广泛认同。
至于外国邮票,尽管题材丰富,印刷精美,但除了专业收藏人士外,一般不提倡初涉邮币卡市场者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