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12-10-16 作者:责编:ary 来源:人民币收藏网
传媒具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而传媒的指导作用一般体现在对社会和读者的影响方面。当然,传媒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会影...

    传媒具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而传媒的指导作用一般体现在对社会和读者的影响方面。当然,传媒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几乎所有进入股市的人,都喜欢读报,了解国家大事,随处可见的卖报摊已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你可到南京市的某一个报摊观察了一下,一次花几元钱买好儿张报纸的事并不鲜见。这不是报业使出了什么高明手段,实在是众多的投资者,太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今天和明天,这种了解的最直接最方便的手段就是读报。报界也看准了这点,巧借东风,除了报道新闻外,股市行情、邮币卡行情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作为股票投资者或邮币卡投资者,虽然关心股市行情和邮币卡行情,但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国家的大形势。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才有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对邮币卡投资者而言,关心国家大势尤为重要。

    邮币卡热还体现在邮币卡的“舆论热”方面。随意翻阅1997年5月前的全国各地报纸,几乎都有邮币卡雄资或知识性方面的文章,有的报纸甚至以邮币卡投资文章为支柱。作一个不切实际的设想,今天的中国如果没有股市和邮市,相当多的报纸也许要停业。一张定价二角到四角钱的报纸,市场上无一例外要价一元,爱你没商量。邮币卡投资者和收藏者也不在乎,他们深知信息的重要,那怕在报上捕捉到一条有用的信息,所带来的回报恐怕就是百倍千倍。所以,登有邮币卡文章的报纸销量大增,邮币卡专栏作家应运而生。报业间争夺邮币卡文章的事也时有出现、那一稿多投的现象似乎再也不值得计较了。同一篇文章,出现在十来个报刊上,已不是新鲜事。新闻业是最敏感的行业,1996年夏季开始,邮币卡具有很高投资价值的文章,时不时在报纸上出现。在这种舆论的导向下,以投资为目的进入邮币卡市场者日渐增多,投资者增多,邮币卡价格节节升高,从而印证了原先文章的观点,又使入市者更多,这又进一步抬高邮币卡的价格。

    邮币卡市场价格有时还与新闻媒体的舆论密切相关。邮币卡收藏热掀起后,全国各省市的报纸都办有收藏与投资版。这对于宣传邮币卡收藏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少作者撰写的文章有误导作用,这是值得警惕的。信息社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作为邮币卡收藏者投资者,最好还是走出家门,到市场上去检验一下报纸上的观点、报纸上公布的邮币卡参考价格。

    到市场上去检验一下。舆论导向对市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翻开报纸看看,许多文章在鼓噪某某邮品是一匹黑马,作为读者看起来一定认为有理,于是会出现文章刊出之后购买这种邮品的热潮。

    那些介绍磁卡或钱币投资品种的文章作者,大多身在邮币卡市场之中,他们的文章不乏中肯和远见,许多文章成为一般收藏和投资者的理论指导。因此大家乐意看,报纸乐意登。但有不少文章作者,鼓吹的都是手中的邮币卡。从内部搞到一枚试机卡,赶快炮制文章加以鼓吹,并信口报价,而极力回避关于此卡的知识。更有甚者把工厂搞出来的废品卡作为试机卡来报道,而新人门的邮币卡爱好者,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大多信以为真,上当吃亏。误导文章害人不浅。

    文章能误导,原因是某些读者对舆论的轻信。长期来人们十分信任报纸,这似乎是件好事,但缺少自己的思维加工,在自己的大脑中缺少消化,这未必是好事。如果你经常到市场上走走,会发现许多报纸的内容已落后“形势”。19%年邮币卡市场热己经掀起时,各种报纸宣传邮币卡的投资前景如何如何好,有人因此进入了邮币卡市场。1997年3月邮币卡市场价格暴涨,报纸上又极力宣传邮币卡市场风险如何如何大。价格一路下跌后,套住的往往是普通的投资者,而普通投资者又很容易受到报纸的影响,但报纸与市场相比慢了一个节拍,落在市场的后面。

    报刊上的邮币卡文章需要看,但不要迷信,不要盲从,只能作为参考。最好比较几种不同的报纸或杂志,对各报刊的收藏与投资版上的市场参考价格,需仔细比较,作些必要的分析,邮币卡收藏者和投资者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大多数报纸上的参考价格是由市场上某一邮币卡商专门提供的,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实际上,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同样是生肖鼠卡,因为品相较为特殊,相当一部分品相欠佳,报纸上刊登的价格是全品价还是非全品价,收藏者应心中有数。有的卡,还有不同版别的区分,大括号首版鲜花地图卡的理性价格应在二版小括号的一倍以上,有的报纸予以回避是不合适的,也就是应明确标明不同版别不同价格。IC名花有磨砂版和光版的区分,其市场价格也不一样,而有的报纸不加区别显然就没有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当然,报纸收藏版上的有些信息,对邮币卡收藏者或投资者都是非常有用的。如某邮票、某磁卡、某钱币什么时候发行,发行量是多少;市场上出现什么伪品,以及一些客观公正的投资指导文章,值得阅读参考,并进行相应的收集,作为到市场交易时的参考。作为新闻媒体,办好收藏投资版能够受到广大邮币卡爱好者的欢迎,增加读者,扩大发行量。当然,刊登的文章应具有及时性,公正性,知识性,趣味性,建立牢固的读者群。

    邮币卡市场的火爆,可以说传媒的作用非同小可。回顾大行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遍及全国,某种程度上是传媒将信息传遍全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报纷纷开设邮币卡收藏版,传播的速度极快,加速了邮币卡市的发展。然而,火借风势,风助火势,邮币卡市场的热浪迅速波及传媒,也灼热了新闻界的专栏,因此人们戏称:热的不只是“收藏”。

    早先,收藏版并不多见。但是1996年以来,不光是一般城市的日报晚报推出收藏版,就连《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发行上百万份的大报亦加盟这场大战。尤其是《文汇报》的“文汇财经”专栏,在这轮大行情中出尽了风头,广受欢迎。1997年1月4日创设的“今日收藏”专栏,介绍了大量的邮币卡知识,影响很大。眼下,《中华工商时报》的“收藏天地”、《中国商报》的“拍卖收藏专刊”等,更令业内人士惊叹于集藏版的普及之快。

    除了报纸,收藏类的期刊也渐受读者欢迎。在北京、上海、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集邮》受到青睐不必细说,而《收藏家》等一些原来多为一些专业人士的读物,现在居然在报刊摊上也卖得很俏。据了解,买这些杂志的读者多是一些初涉收藏市场的新手。

    至于收藏、鉴赏的图书,也呈突兀之势。北京琉璃厂的十多家书店内,唱主角的除了绘画图书就是文博类图书了。全国唯一一家专事文博图书期刊出版的单位—文物出版社的一位负责人日前介绍说,虽然近几年来,文物出版社出版期刊及图书的出版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文博期刊图书的前景却是越来越好。

    收藏热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涌动于全国各地,与此同时,介绍收藏类的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发行也如沐春风,特别是在报纸中,原来一些没有收藏版的深深痛惜关去的大好时期,在行情后也于近期纷纷创刊出新。如在江苏省发行量可观的《服务导报》

    在大行情中抓住了股市的时机,却忽视了藏品市场。有鉴于此,该报于最近创设了收藏专栏。其他如《现代经济报》、《每日桥报》等,此类报遣、分析和综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集邮报刊多,影响面大。集邮报刊是集邮活动的重要舆论阵地,是集邮活动开展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任何国家的集邮报刊都没有我们国家多,发行量远没有我们国家大。《集邮》东志数十万份的发行量让国外集邮家括目柏看。全国各省市的集印协会都办有集邮刊物,就连一些基层邮协也有集邮小报面世。众多的集邮报刊群,宛如邮海中的盏盏明灯,引导集邮爱好者不断前进,到达胜利彼岸。近十年来,集邮书刊的出版发行也空前活跃,《中华世界邮票目录》已成为世界五大邮票目录之一;还有其它许多集邮巨着出版都引起世界集邮界的关注。集邮书籍与集邮报刊的繁荣预示我国的集邮水平不断提高,也是收藏活动繁荣的标志。从这个方面也可看出国家对集邮活动的大力支持。这也是邮币卡市场前景的一个风向标,如果邮币卡市场一派萧条,那个傻瓜肯坐下来写那些邮币卡知识文章?

    传媒对邮币卡市场的繁荣兴盛,功不可没,然而有些现象不得不引发投资者的注意和优虑。这就是传媒和炒家大联手、炒家雇佣“枪手”发表误导性文字的现象,使不少人陷入投资误区,尤其是行情过后,至今难以解套,又不愿割肉,结果是进退两难,不上不下,尴尬不堪。

    据传,去年“东北虎”邮票的劲升,就是某集邮报同炒家联手掀起的一个大行情。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先由炒家在某集邮报上刊登广告,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东北虎”,并大造有关“东北虎”题材的舆论,结果真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东北虎”飚升的波澜。

    有些大机构,或企业性质,或事业性质,涉足邮币卡市场。因自己手中持有某个品种,于是就雇佣一些邮评家做“枪手”,大造某种邮币卡的舆论,为自己牟取暴利服务。这些单位因资金雄厚,往往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操纵市场。引人注目的是,有些传媒单位,自己就是炒家,更热衷于发表很多“不偏不倚”的评析,其手中持有的品种往往被他们吹捧得异常美好。这些单位往往喜欢在自己的报刊上不遗余力地介绍某某品种。当然,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市场上的炒家联手或雇佣“枪手”,掀起大行情也是此类传媒的拿手好戏。

    纵观1996年至1997年4月的行情,传媒的推波助澜是很明显的。4月份以后的几次反弹行情可以说也是在舆论的一再鼓噪下而出现的,市场本身似乎并没有这种要求。因为结果说明了这一点,市场上并没有形成大热的人气,尽管你一再在媒体上“评析”、“看好后市”,但市场也只能是抬抬眼皮便低下了头。

    邮币卡市场低迷时,各处新闻传播媒体竞相刊文.,强调风险,使许多投资者不敢买,而以前的获利者又想及时兑现,故而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初入市者,千万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尽管每张报纸都附加了一句“个人观点,仅供参观”,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对邮币卡热衷者的帮助也是不可低估的,但某些报刊在其中还是设下了陷阱的。因此,邮币卡爱好者在掌握邮币卡的相关知识后,一定要腿勤、嘴勤,多多光顾邮币卡市场,了解市场行情,掌握信息,根据自己的了解做出选择和抉断,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传媒上的报道和评析并不是说不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如果传媒的报道或评析与市场总是相差甚远,那还有谁去相信这一份报刊呢?这难道不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吗?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