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凭借他们的强权,在我国许多商埠设立书信馆,办理邮政业务。实际上,书信馆是帝国主义在华“客邮”外所设立的地方性邮局。书信馆发行的邮票,称为“商埠邮票”。
在我国境内最先出现的书信馆,是一八六五年上海英租界市政机构工部局设立的书信馆。以后各地相继仿行,汉口、烟台于一八九三年设立,镇江、芜湖、九江、重庆于一八九四年设立,福州、厦门、宜昌于一八九五年设立,南京于一八九六年设立。各商埠邮票,都是自行设计发行,只能在当地使用,作为书信馆与书信馆间交换邮件的凭证。例如贴重庆邮票的信件可以寄往上海,而上海寄重庆的信件则必须贴用上海邮票。人民币收藏界认为商埠邮票没有得到邮联各国的承认,因为它不是我国国家邮政机构发行的,不能算是我国邮票发行的开始。
商埠邮票面值以银两计算。除福州发行的邮票未列中文地名外,其余各地发行的邮票一般都列有中、英文地名和中文面值。但邮政机构的中文名称不完全一样,如上海发行的邮票列“上海工部书信馆”,镇江发行的邮票列“镇江工部”,厦门发行的邮票列“厦门工部邮政局”,宜昌发行的邮票列“宜昌书信馆”,重庆发行的邮票列“重庆信局”,汉口发行的邮票列“汉书信馆”,南京发行的邮票列“金陵书信馆”,芜湖、九江、烟台发行的邮票则只列“芜湖”、“九江”、“烟台”两字。
这些商埠邮票,除上海票以龙图、宜昌票用钱币为图案外,其余多取材于当地的特产、名胜古迹。如汉口票上绘黄鹤楼,镇江票上绘金山塔,南京票上绘明孝陵、玄武湖,厦门票绘当地的鹭鸟,芜湖票绘雉、鸡、枭,福州票绘龙舟竞赛,烟台票则绘烽火台等,以显示其本地特点。
至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我国邮政脱离海关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清政府限令所有商埠书信馆必须在一八九七年二月二日(光绪二十三年阴历正月初一)前停止营业,于是各地书信馆才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