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邮票
1909年2月26日,末代皇帝宣统登基。清邮传部(1907年6月设立)于1909年9月8日发行了一套“宣统登基”邮票。全套3枚,面值为2分、3分、7分三种。图案为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两旁饰以双龙,由英国伦敦华德罗公司用无水印白纸以雕刻版双色套印。这套邮票共印制了11.6万套,清朝被推翻后,大量新票流入集邮者手中,因此比较常见。
2.对剖邮票
对剖邮票是将大面值邮票从中央剖开,作面值折半的小面值邮票使用。清代一共发行四次对剖邮票,分别是:1903年10月22日一24日福州邮局面值1分的邮票售缺,便将伦敦版蟠龙图2分邮票斜角对剖,暂作面值1分票使用了三天;1904年8月2日一4日,重庆邮局也曾把伦敦版蟠龙图2分邮票斜角对剖,暂作面值1分票使用了三天;1905年2月19日,四川夔府(今奉节县)将伦敦版蟠龙图4分邮票对剖,暂作2分面值使用了一天;1906年4月10日一21日,长沙邮局将面值2分的红色“蟠龙票”对剖作1分使用。
3.欠资邮票
清代初办邮政期间,并无欠资邮票,欠资邮件由邮局贴上普通邮票,然后向收件人索取邮费。后因欠资邮件的增加,清政府准备按照万国邮政联盟公约的规定,印制欠资邮票。在欠资邮票未印好前,暂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在伦教版无水印蟠龙图邮票上加盖“POSTAGEDUE欠资”字样,作欠资邮票使用。这套邮票被称之为“蟠龙暂作欠资”票,于1904年3月16日发行,全套6枚,面值半分至1角不等。
清代第一次印制的正式欠资邮票是1904年11月起陆续发行的一套欠资票。这套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罗公司承印,铜版雕刻,白纸,无水印,有齿孔。全套8枚,面值半分至3角均为蓝色,票幅较窄。使用数年后,又从英国添印了一批,票色改为棕色,枚数减为6枚。1911年2月发行1分、2分两枚,其余4枚运到我国时,恰值辛亥革命,没有正式发行,虽有流传,为数甚少,其中民国成立以后,未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的棕色5分欠资票最为珍贵。
4、“快递”邮票
1905年冬,清代国家邮政开办收寄快信业务。为适应快信业务的发展,邮传部在1905年至1912年,先后发行了7次“快递”邮票。票幅长21厘米,宽6厘米,每张分四联。各联间以点线齿分开,每联有单独用途。一联为存根,留存邮局,不算作邮票。因此,凡集全三联者,即可视为整张。清朝7次“快递”邮票,面值均为1角,图案以龙为主。它们区分的特征是:1905年一次票,龙首下垂;1906年二次票有齿孔;1907年三次票龙首向前;1909年四次票有年款;1911年五次票有绿色年款;1911年六次票有黄绿色年款;1912年七次票中的汉文改成空心体。
5.地方邮票
清政府曾经在西藏和台湾发行地方邮票。台湾地方邮票将在下面“港澳台邮票”专章论述。1909年,清政府在西藏创办邮政,并在拉萨设立邮政总局,使用的邮票和内地相同,后因币制的不同,遂将伦敦版无水印蟠龙票加盖汉、英、藏三种文字,表示银元、卢比、藏币三种面值在西藏贴用,称为“伦敦版蟠龙西藏贴用邮票”。全套邮票11枚,面值从半分至2元不等。
(更多关于清朝邮票的文章请参考http://www.airmb.com/youp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