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邮票是指1946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的邮票。这一时期由于抗日战争的消耗和国民党内战政策的推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邮票面值十分不稳定。1947年至1948年间,邮票的最高面值达到1000万元(法币)。为了缩小面值,当局发行以金圆为面值单位的邮票,但不到一年,金圆邮票也从半分上升到50万元。当时,还发行了一种面值按银元计算的邮票,并按每日时价出售。到1949年春末,邮票的面值甚至在一天之内就有变化,以至于不得不停用。很多邮局只好采用加盖“邮资已付”的印戳的方法来处理邮件。
1946年,民国邮政首先发行了一系列改值邮票,主要是在孙中山像邮票、烈士像邮票上加盖“国币xx元”字样,将原面值的几分、几角改为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1946年3月,民国邮政发行了由英国伦敦华德罗公司承印的“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全套5枚,面值分别为]元至50元不等。不久,为适应日益攀升的物价的需求,又发行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印制的“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邮票,全套邮票11枚,面值分别为20元至5000元不等。此后,“伦敦四版”、“上海大东二版”、“上海大东三版”相继面世,面值不断攀升。
为了降低面值,1948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当时的币制改革,1金圆折合300万原币,同时发行金圆邮票。首先发行加盖邮票,将各种版别的孙中山像邮票、烈士像邮票上加盖‘金圆x洲元”发行。1948年年底至1949年年初,还出现了包裹印纸和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1949年1月6日,民国邮政发行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印制的“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此后,上海大东二版、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邮票陆续发行,面值逐渐升高。虽是大面值金圆邮票也无法跟上“日新时异”的通货膨胀。1949年5月2日,民国邮政开始发行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印制的“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这种邮票无面值,全套4枚,票面分别印有“国内信函费”、“国内挂号费”、“国内快递挂号费”、“国内航空费”字样。
1949年8月,即将失败的国民党政府又在重庆、广州等地发行了孙中山像金圆邮票改作银圆邮票,这些邮票是将原金圆邮票加盖银圆面值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