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家电打折、时装甩卖、汽车降价已成为常有的事儿,而就在这些“新货”相比着降价时,那些称之为“藏品”的陈年旧货,价格却在一个劲儿地往上猛蹿。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盛世兴藏”。“风云收藏市,世人几多梦”,如今,许多人都抱着发财致富的梦想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之中,然而,收藏发财梦真的那么容易“圆”吗? 交易火爆背后的陷阱 目前收藏市场虽然十分火爆,但据知情人士称,交易火爆的背后,处处都充满了陷阱,并非投资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 前不久,北京一位知名高校的姜老师,在京城某古玩市场花3万元买了一幅著名画家周韶华的“最具现代意味和形态的中国画”。后来请专家鉴定,此画为复制品,最多只值200元钱。他一时傻了眼,事后与朋友一起去找那个卖画的摊主。对方却表示,古玩市场有特有的行规,并为业内人士一致公认和长期沿用,其中最主要的行规就是在古玩行业不打假、不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出售赝品也不算骗人,古玩字画讲究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要一脱手就不能有退货的道理。他们又去找市场管理机构反映,而市场管理方也称,圈子里的玩家如果失手,都只会自认倒霉。许多人都在买假卖假,而每天都会有人上当受骗,这就看你有没有眼力了。我国《文物法》对于文物交易的规定过于宽泛,作为管理部门也是无可奈何。一些文物鉴定专家认为,经过20年的市场运作,今天,民间市场有品质的文物已经很少了,所以市面上所谓的文物商品大都是仿制的赝品。据专家透露,现在市场上不少画廊挂的古书画和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多为假货,地摊上的货品则90%以上是假的。启功、刘炳森的字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上标价三四万元,砍价后一两万元就可以成交,可那实际上也是假货,在北京琉璃厂几十元就能买到。现在的造假书画,又扩展到了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刘艺、熊伯齐等名家。如今,在高额利润和暴利的驱使下,五花八门的古陶瓷赝品烧制得如火如荼,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品种之丰,水平之高,技术之精,堪称世界之最。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和旧货市场质量低劣的仿古陶瓷比例高达90%以上,星罗棋布的古玩店赝品混杂其间,索价不菲。在大小拍卖会上,高档精致的古陶瓷赝品使得鉴定专家经常走眼,买卖纠纷官司不断。在一些鉴定活动中,也有些专家指鹿为马,自己给自己的藏品“估”价。而一些媒体也发“有偿新闻”,炒作赝品。拍卖会上,无序竞争,恶意举牌,搅乱拍卖会程序的事常有发生。有的拍卖公司公然大量贩卖在世著名书画家的赝品,而拒不承担责任…… 因此可以这样说,像姜老师这样上当的人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在古玩市场,谓之交学费、长见识。只要涉足古玩收藏,几乎没有人不交学费的。古玩市场讲的是眼力,眼力好受骗少一些,眼力不好受骗就会多一些。 假古董后面的“动人故事” 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艺术品造假者的招数比以前“高明”了许多,让人防不胜防。一些仿制品高手在技艺上日益“成熟”,制出的产品足可以假乱真,甚至能蒙骗鉴定专家。有些古画仿制品用古代常用纸、墨作画,令现代鉴定技术也束手无策。有些造假者还利用地域差异,假造南方画家的画后,拿到不熟悉此类作品的北方拍卖,更有甚者,利用电脑合成技术,拿出专家的“亲笔鉴定”,再加上和作者本人的合影,用所谓的“专家”现身说法来唬得买家团团转。仿制字画近年又以在正规出版社出书方式,扰乱市场。在每一件假古董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之一,仿古瓷器以假乱真。其主要手法有:把新制的瓷器打破,再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起来;把价值较低,但却有落款印记的旧瓷器的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后再烧成完整的瓷器以冒充古瓷;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以冒充“斗彩”古瓷;更有甚者则运用电脑三维扫描技术、硅胶翻模技术制造出假古瓷,让一些专家也难以区分出真伪。 故事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为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则完全凭空臆造,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 故事之三,古玉造假的主要方法——“包浆”和“沁”。“包浆”可以用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长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如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地抚摸,这至少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效果。而一些出土的东西,则因埋藏地下岁月长而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可分为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的方法制做作水沁等。 故事之四,青铜器造假有“四法”。有位资深的收藏家依据自己多年收藏青铜器的阅历,揭秘目前青铜器造假的四种方法:一是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法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而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二是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三是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有些器型古怪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四是新胎贴老皮。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 故事之五,古书籍造假玩起了高科技。如今,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使得用机器刻版代替手工刻版成为可能。现在有些造假者,先用扫描仪将古书进行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储存在电脑中,然后再将电脑连接到一台高精度的刻字板上,由电脑指挥刻字机在木板上刻字。用手工刻一块版往往需要一周时间,而使用电脑,一天就能刻一部书,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即使是再高的高手,手工制作的版也与原书有很大差异,但是使用扫描仪则可以使伪书与原书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地得以体现。 故事之六,树脂翻模造出假碑帖。以前造假碑帖,一般采用石膏翻模的方法,然后在“石膏碑”上拓印。由于石膏的质地和石碑有区别,所以比较容易区分这种假拓片和真迹。而且石膏质地软,拓印几次后,就会报废了。现在有些人用一种树脂代替石膏进行翻模,这种树脂干燥很快,比石膏更易于操作,干燥后与石材的质地非常近似,而且能够大量拓印。 故事之七,假纸币充斥市场。目前在钱币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高科技手段制成的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例如,用电子分色原理仿制印刷解放区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再在分币上加印一排阿拉伯数字,冒充原版“带号码”的第二套人民币;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第三套人民币中的壹元(市价为4元)、贰元(市价为5元)的普通五角星水印,改制成五角星和古钱币水印(市价壹元为50元,贰元为140元)。 故事之八,拍卖场上有猫腻。现在,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拍卖场上出现了一批职业炒家。据一位经常参加各类大型拍卖会的人士透露,职业炒家只需交几万元的押金,就有资格进入艺术品拍卖场进行竞拍,他们在成功竞得拍卖品后不会马上取走,而是利用交割款的时间差再把拍品转卖出去,从中赚取差价。拍卖场上如今还出现了一些先定价再叫价的现象。据了解,有些买家往往先跟拍卖行约定好拍品的成交价格,然后再在拍卖会上疯狂叫价,最后不管拍卖价定多少,都以事先约定好的价格来成交。与此同时,各类“鉴定家”“专家”也都行走于艺术品市场,有些“行家”其实是外行,也有的“专家”虽懂行,但为利益所驱动,胡乱鉴定,并借机兜售伪作。 收藏需要平常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收藏市场,收藏者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捡个“漏”。这种侥幸心理会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收藏本身可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盈利为目的。此外,书本上的理论鉴定知识,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一些有关文物鉴定知识方面的书籍,就基本认为自己可以辨别出真伪了。这是因为:首先,你所读的书籍其准确度有多大,无法确定,而在一些书籍上用的都是赝品的照片,这样就会对阅读者产生误导;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没有亲自拿到手上看几遍,在感性认识上就永远有差距,很容易根据片面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专家建议,收藏爱好者首先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给自己的收藏定一个门类,不能见什么买什么,再多跑跑博物馆看看实物,多去古玩市场转悠转悠。先不要下手买,重要的是先看、先“练眼”。有了一定的眼力,就可以小试身手,交少量“学费”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然后再找一些真正的鉴定专家请教、切磋。经历了以上种种过程之后,还需要自己建立自信心,这是搞收藏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千万不能轻信别人,依赖别人。在准备花巨额的资金购买古董时,买卖双方不仅要签订合同,还应设立一个鉴定程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能够从中淘得宝贝,又因此把它当作文物收藏的乐趣来享受,切不可深陷其中!#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