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 之一
吴冠中作品 之二
相关链接:吴冠中“形式论”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
著名画家吴冠中在美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他的言论常常被推到学术争论的风口浪尖,对当代美术产生巨大的影响。1992年在香港《明报周刊》上发表的“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就曾经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并引出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辩论文章,如:万青力的《无墨无笔等于零》、张仃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江洲的《断线的风筝》、童中焘的《居“一”治“一”,弘扬“笔墨之道”》、郎绍君的《笔墨问题答客问———兼评“笔墨等于零”》等。辩论双方各有说辞,谁对谁错几乎难以定夺。事实上,理性地探究一下吴冠中“笔墨论”背后的内容比辨明“笔墨论”的对与错更有意义。纵观吴冠中的艺术思想和绘画作品,不难发现,在坚定的“笔墨论”背后是画家思想的游离和绘画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性成就了吴冠中的绘画特色,也局限他的绘画品格。
反语言与语言论
“笔墨等于零”的第一层意思是反对绘画语言至上。吴冠中在《笔墨等于零》一文中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认为作为绘画语言的“笔墨”只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奴才”。“笔墨等于零”的矛头指向的是那些缺乏情感表达而仅仅热衷于把玩笔墨语言技巧的中国画画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吴冠中虽然没有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但的确是带着这样的绘画理念,走遍祖国的山川河流、城镇乡村,把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景色和一次又一次审美的感受记入画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文革以后,随着对西方现代绘画研究的不断深入,吴冠中提出了“形式美”的理论,并逐渐陷入了无休止的绘画形式探究。尤其到了九十年代,也就是他发表《笔墨等于零》的时候,他创作的许多水墨画作品尽管画面经营有道、游刃有余,却已经淡化了真情实感,甚至同样犯了把玩语言技巧的作画毛病,不同的只是:一者把玩“笔墨”技巧,一者把玩“形式”技巧,因为“形式”与“笔墨”虽然切入的视角和方式不一样,却同属绘画语言。显然,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反语言论与倡导“形式美”的语言论开始自相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