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要的回顾 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和位于长江中游的重庆,自古以来一直是巴蜀文化发展的中心,巴蜀人民素有崇尚风雅,喜好艺术的传统,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活动都比较活跃,美术因此具有深厚的本土文脉和地方文化风貌。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文化反映出蜀国的文明和蜀文化早期美术现象。至汉代,成都已经是全国五大城市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蜀文化融汇于中原文化后的第一个文化高潮,美术方面出现了画像砖,画像石等多种艺术形式。到了宋代,由于皇室对绘画的推崇加速了绘画的发展,成都史学比较活跃,绘画史,绘画理论得到发展,不仅如此,还成立了官办画院。元明清以来,由于战争的破坏,成都平原经济衰退,绘画活动逐渐萧条,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艺术家不断地出蜀入蜀,四川美术才得到了推动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全国一批著名艺术家南下重庆,成都等地,成渝的美术展览会空前频繁。在1942年至1946年5年期间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约200多次,大部分有影响的展览都是外地入川的艺术家组织举办的,如徐悲鸿、关良等个人画展。所有这些活动加强了本地书画家的团结,同时增强了与外地入川艺术家的联系,大大活跃了成都的画坛。1944年10月20日在春熙路成都大楼举办的张大千作品展览会上,所展出的99幅作品全部标价售出,共售价约四五百万元,创造了抗战时期全国画展销售的最高纪录。 国画(含书法)作为美术界最大的一个画种,作者多、作品多、观众多,收藏者多。20世纪50年代后川渝的代表主要有冯灌父、周伦园、吴一峰、苏葆桢、冯建吴、刘既明、施孝长、伍瘦梅、陈子庄、赵蕴玉,朱佩君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美术界各种艺术访问、考察活动和艺术展览活动日益频繁,书画市场也随之日益活跃起来。川渝一大批国画家通过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地往走于各地,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流,研究创造出许多新的表现手法,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传统,为川渝本土绘画艺术事业及国画市场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川渝书画现状 由于书画在市场流通中,具有易携带、易包装、易运输、好保存的特点,这就为现代人交流、赠送和收藏提供了方便。最近几年,整个艺术品市场连续走高,书画市场从2000年到现在的六年时间里,中青年名家的作品价格翻了数倍。但川渝画家的作品价格整体上在全国范围内只能算中低价位,这与川渝画家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是不相符合的。就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川渝的地域性和画家市场意识较弱以及市场的不规范性所导致的。 1、地域性和画家市场意识因素 书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四川与重庆是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以造成了川渝书画作品整体价格偏低。进一步讲,川渝一些中青年国画家的身价甚至比同处内陆的甘肃、陕西等省画家的身价更低,而川渝画家的水平和这些地区画家的水平相比却并不逊色。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得有足够的市场意识,积极地与艺术机构和拍卖公司合作,川渝书画作品的升值空间将是可观的。 2、市场的不规范性因素 川渝书画市场尚不规范,制约了川渝书画市场的发展。事实上,川渝乃至全国的艺术市场还未摆脱数量扩张阶段,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形成的盲目扩大之势,使得众多的本土画廊因为急功近利而放弃了培育市场的责任,以至于市场上出现混乱局面,多了许多跟风者,少了许多真正的收藏者,这样发展下去对川渝的书画市场是极为不利的。投机的泛滥确实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失控,他们给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可预期的隐患。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川渝书画市场一直没有在全国打开局面,一些书画经营者和收藏家也纷纷表现出对川渝市场的担忧。2006年12月17日,成都诗婢家拍卖有限公司举行了首场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书画成交率高达80%,使得许多收藏家和经营者恢复了信心,对川渝的书画市场也有了重新的审视。诗婢家作为一个文化老字号,有着更为理性的经营方式,懂得利弊相生相克,扬其利而避其弊。在作品选择上,川渝作品是此场拍品的主要构成。正因为川渝地处内陆,少了沿海城市的喧嚣,使画家更能潜心创作,更能出精品。在宣传上,诗婢家拓展了思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把对拍卖的宣传加强到全国乃至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有了这种对地域性的突破,在拍卖成交作品中,有90%以上的是川渝本地书画家的作品,举牌者则以外地客户居多。在市场规范性上,诗婢家更是做出了典范,且不说前期对市场作了详尽的研究,单就拍品定价而言,从对作品的选择到作品的估价,都是由藏家,拍卖公司和专家团队反复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正如许多竞投成功者坦言:作品的价格和质量是他们竞投的原动力。 三、展望未来 “理性”是艺术市场2006年伊始便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川渝书画市场的下一轮行情,是书画市场迅速裂变的过程。有学术定位、原创性强的作品会得到藏家青睐,价格上会形成新高;而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或复制作品则会一落而下,跌入“行画”行列。 1、"稀缺性"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 从一般规律来讲,"稀缺性"决定了艺术品的价值,同样"稀缺性"也是川渝近现代书画重要作品或代表性作品价格的决定因素。由于精品书画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较强的保值功能,正所谓“黄金有价艺无价”,一旦购进,鲜有贬值(当然不能是伪作)。因此,笔者认为川渝近现代具有稀缺性的精品书画的价格依然存在着拉升的可能性,而二、三流作品价格普遍飙升的行情则不大可能重现。基于此,书画家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多出书画精品,这是吸引收藏者眼球的最关键因素。 2、在调整中进一步理清 2007年以后,中国书画市场肯定会继续调整。好的作品价格会更高,普通的则会更多地面临调整,而中青年书画的作品可能调整的幅度会更大。根据近期的市场实际情况而言,买家队伍并没有显著地减少,市场的资金和购买力仍在,市场中的经纪人和经营机构的护盘力度也在增大,这些都是支撑市场基本面的力量。真正好的艺术品才能有较好的市场表现,短期的炒作会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会随着理性收藏投资的上升而减弱。 3、注重中青年这批潜力股 目前,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受到追捧并有形成主流之势。因为他们是投资书画的“潜力股”、“成长股”,投资此类艺术家的作品需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充分预测到将来该艺术家的风格与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否相合,并对该艺术家的实力、功底有充分的把握。如果投资者眼光准,并能对该艺术家进行有效的推广、宣传,投资此类艺术家无疑会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川渝两地都有为数众多的中青年书画家,应该看到,他们的作品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上将会逐渐为藏家所接受,他们的创作值得引起关注。事实上,目前已在书画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中青年画家,其作品大多有入市价格低,升值速度快、空间大的优点。部分优秀中青年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几乎三、四年就能翻一番,投资前景十分诱人。这也是其作品被一些具有收藏眼光的投资者看好的原因。 虽然川渝书画市场在近两年的下挫稍显其颓势,但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路途都是曲折而充满动荡的,其在市场交易上的波动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中国画艺术之所以传承千载、经久不衰,即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中国画以水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一种以“意境”为绘画目的、以“气韵”为主要艺术衡量标准的特殊“感知”艺术样式,使其无论是在迎面而来的视觉效果上,还是在深层体味中所显现的情感震撼方面,都具有其他艺术品无法比拟和与之抗衡的特殊魅力,这也就成就了其由古至今在中国艺术领域上不可撼动的地位。时至今日,这种魅力依然未减,并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凭借其古老的艺术气息在文化怀旧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发射出更大的精神引力。 当前川渝书画市场、川渝书画拍卖市场在藏家极其挑剔精到的眼光下,正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相信随着川渝书画拍卖市场的逐渐成熟和行业管理体制的日臻完善,必将能够演奏出更加和谐、更为激扬的韵律。#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