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的油画已从地域走向当代,从本土走向国际,尤其是2000年后,随着新一代艺术家的成熟,四川油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四川油画在“伤痕”和“乡土”时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这批艺术家在艺术风格和作品的精神内涵的表现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当时的理论界将他们统称为“四川画派”。由此“四川画派”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显示其美术史的地位。
在过去的30年间,四川油画界与四川美院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重要的作品。同时,“四川画派”也是一个注重传承的、开放的、包容的艺术群体。简要地梳理和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以及四川油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我们会发现,“四川画派”不仅有着自身内在的学术传统,而且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能成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的表征。早在80年代,四川美院以罗中立、何多苓、王川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创作出了以《父亲》、《春风已经苏醒》、《再见吧·小路》等一批从“知青题材”向“乡土风格”转变的作品。
“85新潮”时期,四川美院涌现出了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等一批以“生命流”表现画风为代表的艺术家。同时,以庞茂琨、张杰、阎彦、翁凯旋、罗发辉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则赋予地域的现实生活以浪漫气质,将绘画语言本体的独立当作艺术现代性的追寻目标。在1993年批评家王林策划的“中国经验展”上,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王川等艺术家率先敏感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验”,这也标志着“四川画派”逐渐脱离80年代的文化地域性,开始关注都市文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性”问题。从1987年到1997年,以忻海州、陈文波、郭伟、何森、郭晋为代表的川美“新生代”代表着四川美院九十年代初艺术精神的新取向:自觉地将近距离的现实体验和自我生存的物化作为绘画表现的主题,开辟了一种以都市的异化和肉身的焦虑为主题的“新伤痕”和“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2001年以后,川美更年轻一代的崛起代表着图像时代多元化创作格局的形成。如注重都市表现与个体表达的艺术家韦佳、罗丹、何剑、白海、张发志等;如具有卡通绘画元素的熊宇、李继开、高瑀等。
#p#分页标题#e#毋庸置疑,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四川画派”以及四川油画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次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四川画派’三十年回顾展”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四川画派”将是一个典型的个案,通过对其传承、发展、超越过程地梳理和研究,去探讨地域性与国际性、本土性与现代性、当代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四川画派”内部出现的变化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文革后,中国新时期学院艺术向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转型的发展历程。
批评
本次展览中较为全面的展现四川油画界老、中、青三代的创作面貌。呈现出四川油画艺术的连续性、多元性、前瞻性的特点。就像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吕军主任在前言中说道的,“在中国美术界,四川油画最大的特点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能济济一堂,各领风骚,共同发展。”也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