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国画的成就应该充分肯定 20世纪的中国,充满了动乱、战争和革命,真正平静和安宁的时间不多,只有开放改革之后的20多年才最为安定。美术创作,尤其是国画这种形式,需要较为安定的环境才可能得到发展。基本的物质条件不具备,或艺术家们的心绪不宁,是很难坐下来从容不迫地作画的。对国画发展尤为不利的是,20世纪的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包括国画在内的“国粹”采取了批判态度,认为它们不科学,不能和时代同步。西学东渐和西画广泛传播,外来的“强势文化”一度大有泰山压顶之势,搞得从事国学研究和国画创作的人一时喘不过气来。国画在20世纪受到的委屈和经历的曲折,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也必须做深刻反省。但这是问题的一面,而不是全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20世纪各个历史时期,总有仁人志士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坚持研究传统国画艺术的历史与理论,分析它的艺术特点、精神品格和存在、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有的发表论文、著作,向社会呼吁和宣传,有的坚守教学岗位,培养后学;一些艺术家在锲而不舍地从事国画创作。一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包括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关心国画的命运,作过一些重要指示,并采取了一些保护和挽救国画的重要措施,如批评当时美术界一度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安排一些国画家的生活和组建北京画院,提名齐白石获世界和平奖和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以及推荐他为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批准潘天寿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和提名他为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批准黄宾虹为华东美术家协会主席,等等;美术界,尤其是美术教育界,担负重要职务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虽然对国画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今天看来不是不可以讨论的),但他们是主张发展国画的,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地采用国画的工具和形式完成了不少杰出的作品,而且还在自己主事的美术院校里建立起国画专业;20世纪美术教育中的国画专业虽然存在不少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如过分重视写实素描造型,忽视传统文化修养和技巧的训练)相当严重,但毕竟培养了相当多的优秀专业人才。更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必须看到,那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民族传统的国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这个民族似乎有国画的传统“基因”,文化人和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认”国画。虽然那时主流的社会輿论偏向西画形式,可是人们心中仍然装着国画。在群众的心目中,20世纪最有影响、最有威望的画家当推齐白石,由此可见国画之深入人心。 在20世纪,国画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这是不应该被否定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普及与提高或者说通俗与精英两个方面。普及、通俗的一面,即国画走近群众,国画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作为精英式的国画某种程度上的普及化,是大家都承认的,虽然对这种现象学术界有不同的评价。提高的、精英式的国画有无新的成果?回答也应该是肯定的。20世纪精英式的国画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蒋兆和、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李苦禅、石鲁、黄胄、周思聪、李伯安等人。这些代表人物是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时代的营养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作品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呼声。 二、中西融合大潮锻炼、滋养了国画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大变革中,传统文化在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在转化,不断在衍生新的形态。国画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传统是属于稳定的因素,有强大的稳固性,而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新课题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不断地从传统中发掘和向传统索取,也不断地不满足于传统,甚至向传统发难;外来文化中含有的与固有传统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因素,在这里起着双重作用: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对传统的挑战。#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