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06秋“北京拍卖周”的成交率、成交额双双下滑之后,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呈现强烈反弹的态势,成交率、成交额大幅度提升,艺术家的个人成交记录也纷纷被打破。一项具有象征意味的数据显示出当代艺术市场的强劲势头——2007年春季大拍有五位艺术家首次进入千万元身价之列: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谊、石冲、毛焰,人数为历年之最。而本次春拍价格突破千万元的架上作品总数也达到创纪录的22件,而仅此22件作品价格总额便为4亿元人民币,比1994-2004年11年间中国大陆油画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约2.77亿元)还要多。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竞争与机遇 目前而言,一般是把1979年在美术馆东侧小公园举办的第一次“星星美展”及其引发的相关事件,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开端。我们这里所言之“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指的是当代油画、雕塑、版画领域里,在艺术观念或形式语言上有所贡献、有所创新,颠覆先前陈规的先锋性艺术,更包括摄影、装置、观念、行为、录影、多媒体等新艺术形式。而“前卫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等等,在当前中国的许多语境之下往往可以彼此换用。 以此概念来看,今春纽约千万元当代艺术作品2件,香港5件,北京3件,当代艺术部分占到45.45%,及近半壁江山。从总成交额来看,纽约苏富比2.1亿人民币,香港苏富比2.12亿,香港佳士得2.74亿港元,北京保利3.4亿,嘉德1.76亿。这一数据虽然包含部分经典艺术作品或亚洲其他国家作品的成交额,但由于他们所占比例并不大,据此仍然可以得出基本判断:虽然还是全球竞争,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中心已是京、港并重。考虑到北京高、中、低价作品拍卖的全面,拍卖行的多样与差异,及艺术生态的完备性——有作为艺术生产主体的艺术家,艺术推手策展人、评论家、画廊、媒体,艺术的买单者收藏家,可以说,北京业已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城市。所需坚持的,无非是高端精品路线的连续性。 我们还注意到,无论在纽约,还是香港,中国当代艺术均被归入“亚洲当代艺术”(Asian Contemporary Art)这一专场。显然,拍卖场上的“亚洲”概念还不完整,除了中国当代艺术,日、韩、印度等国当代艺术均未出现千万元的高价。这一方面同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投资者来自世界各地,市场容度更大有关系,另一方面同拍卖行的侧重点、征件倾向和能力有关。 中国当代艺术在亚洲艺术市场上的一支独秀,并不代表艺术质量上一定胜过日、韩、印、东南亚等,艺术市场总体一定胜过日韩,而价格在短期未必等同价值。举例言之,韩国艺术家白南准(Paik Nam June,1932-2006)在欧洲属于激浪派(Fluxus)的重要代表人物,属于西方当代艺术主流体制里的艺术家,艺术上的贡献、艺术史的地位要远胜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在香港也不过200余万港元(佳士得2007年春拍卖其2001年的录影装置Baby Buddha,192×146.5×50.2cm,276万港元),价格远逊中国当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