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工业产品标准规范化,生活环境城市化,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正在不断缩小和淡化国家、地域、民族、人群生存环境的差别。于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创作领域,就曾有过一种担心乃至偏见:艺术要与世界接轨,就要营造世界性的艺术语言,似乎只有从科学先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现代艺术模式中,才能找到我们国家民族艺术的前进方向,这当然是错误的。社会文明的进步正在促进人类自身的自由民主和个性化的进程,多元化、多样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精神向往和审美需求的必然结果,没有多样化,也就失去了艺术自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紧张的生活节奏和躁乱的生活氛围,将使社会人群在精神和心境上更接近于回归故土,钟情自然。或许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今世更为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也当是众多乡土画家的地域风情、风俗画作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而长盛不衰的根由。优秀青年画家窦申清的创作历程及其成果可作为一例。 1966年,窦申清出生在东北松花江畔一个美丽富饶的乡村,受爱好美术的父亲的影响,自幼痴迷绘画。童年时期就经常用树枝作笔,把眼前家乡的美景,刻画在江边金色的沙滩上。他在感悟着面前的现实,也在构画着童年的梦境。为了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他把父亲给他买来的《芥子园画谱》反复临摹到几乎能全部默写下来。他还能意识到要使自己得到进一步提高,还必须走出现有的生活环境。1984年他只身跑遍省城求师学艺,开阔眼界,增长学识。1987年,家乡中国画创作活动的兴起,使他真接受益,创作条件有了新改善。在此后几年中,他不断深入生活勤奋创作的同时,又去许多省市拜师访友,广览博采,刻苦磨练,专业技巧有了一进一步的提高,它的作品开始广受美术界、理论界的关注,并先后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展出,屡获奖项。 窦申清的绘画表现形式是工笔重彩花鸟画。他的绘画内容绝大部分源于家乡塞外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近些年来,他虽然步入京城,但依然故我,乡情不改。正如最近他给我的一封来信中所说:“我的绘画创作题材依然来自我的故乡,来自我少年乃至童年那些难以泯灭的记忆,神牵魂系的情思痴念,经常会是我的创作灵感蓦然而生……” 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美,发现美有赖于画家的慧眼。画家都拥有自己多种多样的生活素材,但素材并不同于艺术成品,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等级厨师烹调技术操作中,会有不同口味和品位的菜肴。窦申清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并能在艺术创作中营造高于生活原型的美。人们不会忘记,画家早期那些脍炙人口的画作:描绘在冰河捕鱼现场的冰窟旁边聚集着觅食的乌鸦的《觅》;在条条殷红的辣椒串间隙卧着群鹅的《乡情》;那集束高悬金灿灿硕大的苞米上停留着一对家雀的《高秋图》……红辣椒、黄玉米等物象在塞北乡村司空见惯,而在窦申清的画面中却如此富有视觉魅力。画家在这里描绘的不仅是故乡独有的生活景物,而是在寄托着渗透在血液里的故土情怀。我还喜欢画家稍后期创作的《鸭子听雷》,那群在瓢泼大雨中憨态可掬的鸭子极具生活情趣,令人意味盎然,浮想联翩。我也喜欢他的《吟秋》,那浅水塘中落叶、水草、游鱼以及浮出水面的青蛙,令人感到自然生活生息衍续的节拍,显然,这些作品有丰富的生活依据,又有画家的思考、取舍、凝练和升华。 塞北湿地的塔头草,是一道独特的地域自然景观,一坨坨盘根错节丛生的草本植物,均匀地分布在广阔的荒原上,冬枯春荣,生生不息,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塔头地貌也为窦申清的绘画提供了一道独特的景点。我还没见过有哪一位画家像他这样对此景物做出如此多项而又多彩的表现。请看他的以塔头景观为主体组成画面的一系列作品:《祥云东升》、《萌春》、《春天里的云》、《春风春雨》、《晨光熹微》、《大荒之恋》、《六月的荒野》、《梦里晨声》、《飒飒西风》、《泽原秋声》、《雪霁》……从不同季节、气候、时辰氛围尽现了湿地塔头的万般诗情画境。在这里,画家在花鸟画中融入了山水风景画的造势手段,扩大了花鸟的视觉环境空间,从而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力度。 少年有成的窦申清如今已近中年,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积累,专业综合素养的磨练和提高,使他的绘画水平也在不断升华和完善中。最近看到他的一批新作,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段都有很大拓宽和进展。其中,描绘大型猛禽为题材的《朗朗乾坤》、《云路八千》、《满目青山》和《雄霸一方》等布局旷达,动势遒劲,气度恢宏。这些作品是画家在自己作品清雅、隽秀之风中显现的另一走向,令人刮目。而另一组扇面小品构图别致造型严谨,色彩清新,有情有意,以小见大。展示了他日益娴熟的技巧和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淀。 有长期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自学成才的漫长丰富经历,再加上近年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正规、系统的技法、理论的学习、充实、领悟、磨合,窦申清的创作生涯已步入一个新的里程,人们殷切的期待着画家的新里程中奉献出更为丰硕的成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