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图用尽可能纯粹的版画语言进行创作 徐冰男, 1955年生于重庆, 祖籍浙江, 汉族. 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留校任教, 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 获X士学位, 继续留校任教. 中国美术协会理事.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 四次获奖, 出版有<<徐冰木刻小品>>画集. 指导教师: 伍必端 顾问: 王琦 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 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 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 使该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 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 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 使其成为 “具有复数性的绘画.” 复数及规定性印痕是版画别于其他画种的关键所在. 只有追寻这条线索, 才能探寻到版画艺术的本质特征. 然而在习惯上, 人们对复数性绘画特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版画画面与一般性绘画的不同效果上, 如黑白强烈, 造型及色彩的概括, 单纯, 刀味, 木味等. 事实上这种差异只是表面的, 非根本性的. 强烈, 概括, 单纯在油画, 国画中间样能得到体现, 刀味, 木味在雕塑中有全然不逊于木刻的表现力及美感. 我们以往对复数性绘画的认识, 正在于缺乏对版画语言自身纯粹性的理解, 在创作中, 不能抓住版画艺术的特质, 使版画往往尾随其他画种, 而显示不出自身的优越性. 所以我认为, 应当透过这些表面的非本质的差异, 沿复数, 印痕两条线索, 真正把握住版画艺术最深层特点. 这里所说的复数性并非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一种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技术上的特点, 因这种特点在生活中一切依媒介物参与的间接产品(如翻制雕塑, 洗印照片等)中部有. 我所强调的是作为绘画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复数性. 它是一个至今很少被人们注意但却实为版画之精髓的崭新领域. 艺术中的复数现象无疑有着审美价值. 在以往艺术里, 千佛洞一整面墙壁上无数同样佛龛的重复排列, 以翻摸形式出现的同一图案的汉代画像砖在建筑上的铺陈, 这些虽未必是有意识的结果, 但显然是被作为一种蕴含美的意义视觉效果而产生的. 当代生活中, 工业化的巨大发展, 其标准化使复数以鲜明的印象强迫性渗入人的意识之中, 标准化的楼房, 用具, 包装等等, 把重复推进为一种极富现代意味的美感. 事实上, 活跃于六十年代前后美国艺术坛的沃霍尔的作品中, 形象无休止的重复, 之所以能够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美而得到仰慕, 正在起深刻, 自觉地运用重复这一特定形式, 强烈体现, 映证着当代人的精神和感受. 如果更深一层地看, 自然界中植物的枝叶, 动物的肢体与动作都有形式不同重复性, 这种重复是客观的, 功能性的, 体现着高度的合理及凿的意义,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必然引起生命最本源的对大千世界隐秘而深邃的感应, 必然潜含着人类最初原始的美感体验. 可以说, 艺术中的复数性具有与生命律动相吻合的审美因素. 而且, 象音乐中重复也是节奏一样, 它是一种有别于起伏变化, 舒缓流畅或抑杨顿挫的节奏, 它以表而的无节奏重复构成节奏, 以乍见的平直, 冷静的无美感构成强压感情, 理性的独特美感. 如前已述, 较之一般的变化, 起伏, 跃宕等表现形式, 这种美感当中有着更多, 更强烈的现代感. 任何绘画艺术均以痕迹的形式留下画面. 但版画的痕迹, 来自版画创作中按照特定程序制版及印刷的过程, 它与用笔直接接触画面的一般性绘画痕迹有所不同, 一般性绘画痕迹以运动中的笔触形诸画面. 因而可谓流动的痕迹, 它带有不定性: 具有丰富, 多层次, 生动:?弹性的美. 这也正构成直接性绘画特有的审美价值. 版画则相对是一种范围明确, 固定的印痕. 它有两个极端的痕迹效果: A 平, 由印刷转于画面的油墨或颜色, 能达到极度的平, 薄, 均匀, 透明, 因此, 它产生一种整齐, 干净, 清晰的美: B强烈的凹凸, 由于印刷时压力的作用, 使媒体的物理起伏明确地呈现于画面, 如传统印刷拱花[blind embossing], 国际上流行的纸浆版画, 或凹版画中凸起的线索, 其坚实, 明确, 深刻, 存在一种很有强度, 很有可触摸感的美. 这种规定性印痕之美, 是被固定了的流动情感的瞬间痕迹感式的再现. 因此, 它能达到一种理性与情感的特殊形式的高度统一, 能形式一种节奏上很隐蔽的张弛有序, 控制与流动互佐的美感. 横观现代艺术, 可以看到, 版画较其他种类绘画与现代艺术有着更密切, 直接的关系. 这里除版画在制作上与材料的深刻接触及其复数性所体现的充满现代感的节奏形式外, 印痕的效果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印痕的完整感犹如手稿之对印刷品, 从外在形式上看, 前者之美显然属于情感的直接渲泄, 有明显的_情性, 即兴性, 一次性, 比较个性化, 属于古典式的美, 自然美, 后者之美则更接近现代社会的规范化, 标准化; 科技感强, 复数性明显, 有一种深层精神的, 十分理性的, 灭除或控制过感情之后的人工美. 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我试图用尽可能纯粹的版画手段进行创作. 其中有两组木刻系列. 第一系列是由四小组, 共18张组合而成的一幅巨大的作品. 在这里, 我极力发挥版画印刷中印痕及复数性所能产生的效果, 使用重复印刷, 由浅至深印刷, 局部叠印, 错位, 补充印刷, 正拓反印等手段使整幅作品构成特有的节奏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二系列由十一幅画面排列而成(见图). 十一幅画面, 同是一块板为媒介物印刷的结果. 这里我采用了边刻边刷的又一种复数形式. 第一幅是未刻之前全板的印刷, 第二幅画面出现最初的刀痕, 从地三幅起, 刀痕增多, 逐渐显出形象, 至地六幅为习惯概念上完整的画面; 在此基础上, 继续边刻边印, 于是画面形象开始消失, 直至地十一幅除边缘几处隐约刀痕外, 已为白纸本身. 我以为, 上述两组作品尝试的意义在于: 一, 它以崭新的视觉效果拉开了与一般性绘画在感觉上的巨大距离. 使复数性绘画以真正独立的面貌发展出来, 紧紧把住版画自身的复数, 印痕两大关键特点, 把它们作为一种有着重要审美功能的独立语言来使用, 承担起最大的表现力. 这一尝试的结果达到了以往单幅版画由于拘于尺幅和习惯陈列方式很难达到的结果, 使之能以最纯粹版画语言, 极其自由, 大容量地表现丰富的情感内容. 二, 它以版画特有的痕迹形式, 记录了创作过程中任何一部分有价值的东西. 三, 它重新组织了艺术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 四, 在第二木刻系列中的探索具有积极的超前意识. 在意义上完整的第六幅画面之后的艺术创作继续进行, 象征性展示着一个艺术消亡的过程, 它的深刻意义在冲破了艺术品总是作为一个固定结果出现的一般认识, 揭示出艺术存在的另一隐蔽的但却真实存在的方面. 使以往的艺术活动得到大大的延伸. 它不仅强调了行动的过程, 而完整体现了艺术家的思维线. 总之, 对复数性绘画的积极探索与重新认识, 使我开始摸到了版画创作的一个特有天地, 步入了一个异常开阔, 丰富, 充满吸引力的艺术的领域, 并能使我自己的版画创作趋于完善. 徐冰 木刻第二系列 (1987)#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