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以自由表达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一些打着当代艺术旗号的恶俗粗陋之作应怎样评判和祛除?中国的当代艺术应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和正大气象?当代艺术的发展怎样才能与文化建设新高潮同步? 中国当代文化不能丧失自信心与主体性 当代艺术价值取向的混乱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究其根源在于民族文化自信心与主体意识的丧失。卜键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文化自身的发展有其更为深刻与全面的内在原因。一些人在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与外来文化的某种联系,这种思维模式也能折射出文化自信的不足。譬如戏曲,有一种说法是受了梵剧的影响。实际上,在我国戏曲走向繁荣的宋元,印度由于遭受异族入侵和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受到挤压,一派凋敝,又有何力量向境外输送戏剧?前不久在京召开的中国演出“走出去”高峰论坛上,有位教授针对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提出“越是超越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伪论断。试想:有什么东西能够是超越民族的?如果一个演出或者艺术创作吸纳一些外来养分,借鉴一点异邦方式,它就不再属于本民族的艺术创造了吗?中华文化历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却从来没有失掉文化主体性。有文化主体性,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才有交流对话的可能。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有大气象,才会有中国气象。而文化自信与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了一些从事所谓当代艺术的人以西方观念为唯一标准,并由此造成了价值取向和呈现方式的混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殖民、后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及强势文化的渗透与挤压下,对外来强势文化表现出屈从与羡慕,从而导致主流意识淡化、民族精神淡薄。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在经历了最初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之后,我们应当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既借“他山之石”开阔眼界,更要有意识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家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学艺之道,执迷有悟”,以中国艺术的精神,创造属于今天的当代艺术。 当代中国艺术不能等同于中国“当代艺术” 在进入深入的学术探讨之前,对当代艺术的概念范畴需要有所界定。当代艺术应当是指当下艺术创造的各种门类、各种形式,但当当代艺术受西方价值判断的影响而特指观念、装置、行为艺术并具有特定含义时,这一概念就转变为打引号的“当代艺术”。 《美术观察》杂志主编吕品田指出,严重曲解和滥用“艺术自由”,无视责任和道德底线;“自然主义”流行,热衷琐碎细节和个别现象;艺术“商标化”“反技术化”;在艺术批评上则“去中心”“去文化”“去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被以市场方式呈现为为某些人认同的价值导向,确立为新的评判标准。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西方世界通过市场手段大力扶植并推行体现其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的“中国当代艺术”。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家要以知识学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创造精神和艺术理想,以自由活泼的审美情感,创造出充满浩然正气和阳刚情志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大气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国民前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认为,中国当代美术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术的整体面貌相比,显示出“转型”的趋势:由反思社会现实转向自我心灵体验的表达,由普通意义的人道关怀转向个体生存状态的呈现;由对崇高庄严的美学追求转向世俗情怀、感性欲望的宣泄;由对宏大叙事结构的崇尚转向瞬间存在状态的审视;由整体性的写实风貌转向多元符号的铺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