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毛主席汇报我们的成绩(国画) 蒋兆和
观摩了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后,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省市党政领导重视、中国美院积极投入、画家踊跃参加,所以成果丰硕,很显然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这一批作品为浙江创造了文化财富,也给各省市带了个好头。作为中国画水墨之乡的浙派人物画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令人钦羡。不仅当前的画家们都有作品入选,老一辈的教授宋忠元、顾先岳先生也加入到创新的行列。年轻画家更是锐气兴旺。他们在历史画的深入和提炼方面做得不错。
这些年国画领域讨论得非常激烈,主要是集中在笔墨价值观的认识上。有人强调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旁征博引,从古到今对笔墨的起源、历史演变、价值取向作了不少的论述,确实有助于大家学习传统绘画。赞成这种观念的人居多,所以练笔墨的人比较多,甚至临摹古人、前人的笔墨成风。这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也是需要的。但是在国画上考虑创新立意者并不很多。这使我联想到中国画和京剧(其他戏曲一样)的相似之处。京剧因为唱腔不同才有门派的分别。中国画的门派大致也是因为笔墨形式的差别而区分。这又使我想到当年京剧大师程砚秋曾经向剧作家翁偶虹提出:“你给我写一个本子,让我也有两亩三分地的天地。”他认为自己只有唱腔,如果没有剧本,没有本戏,就留不下作品。于是翁偶虹就应命为程砚秋创作了《锁麟囊》。老剧作家本人谙熟京剧,并对照程砚秋的唱腔特别编写唱词调整音韵。正因为如此,程砚秋的唱腔艺术才发挥到极致,《锁麟囊》成其为经典代表之作。唱腔与笔墨多有技术含量,而立意则属精神范畴,精神统领笔墨。“剧本”则是文化之集成,特别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时,一个好的“剧本”至关重要。然而往往考虑给自己一个好“剧本”的人比较少。没有剧本程砚秋就发挥不出来。我们的国画创作,虽然现在大家下了真功夫,包括这次大画也有很多,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或者我们今后的努力,要多吸取这方面的经验。
画家在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和程砚秋不一样,他可以找别人写本子,但历史学家把题材定下来后,要我们自己写本子。常常我们自己写的本子不够好,就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当下意义的理解、研究不够,一落脚就是笔墨怎么画。所以上次在国家画院看构图的时候,大家都感到这个问题的难度与重要性。所以我说笔墨只是局部,“剧本”才是整体。
现在有一个风气,半个小时一张丈二匹,两个小时两张丈二匹,并引以为荣。过去说潘天寿、李可染先生他们比较保守,不愿意表演,他们在画画的时候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锤炼上,不愿意受到外界的丝毫干扰。当时中央美院争取李先生给我们研究班画了两头牛,画好之后李先生就说:“你看,我画的不好吧,我不能这样画。”(意思是不能表演)但现在这已经成为过去,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落后了。当然我现在不评论这个半个小时一张丈二匹,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本事。但是作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应该向程砚秋学习。大而无当、空泛潦草之风不可长。国画笔墨练得好非常重要,但是灵魂还是在创新立意、深化文化含量,这才是中国画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这样看问题,将会对中国画的进一步提高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画创作由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当时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说,所谓正面描写着眼于直述历史事件本身,侧面描写则描绘历史事件所引起的波澜或外围的故事,不管怎样,都必须要有艺术性。石鲁当年画《转战陕北》,既是正面描写毛主席在陕北,又巧妙地画出北国风光的壮丽景色,表现其博大的胸怀和诗意。他极高明地运用了中国画以一当十、以景喻人的艺术手法,为观众留下了丰富的联想空间,可谓曲高和寡。他本人对《转战陕北》的历史事件的理解高于一般人,生活的体验深于旁观者,当时在审查这个画的时候,陆定一部长就听见旁边的人说:“怎么没有人,毛主席雄兵百万,我们的战士去哪里了?”陆部长说,你不懂,都在山里边呢。这就是石鲁以少见多,真正抓住了中国画的灵魂,发挥了笔墨的作用。山水笔墨的长处,如果要画很多人物的话,我觉得就失去了现在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这成为我们20世纪中国画最成功的例子。我们应该想一想,在当前艺术多元的时代,创作的手法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重大历史题材的中国画也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新作涌现。#p#分页标题#e#
中国画的发展与京剧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京剧有严格套路和程序,难以改变,即使把钢琴加进去等等,但是京剧还是姓京。我们中国画也要姓国,要有中国画的特点。但是我觉得中国画现在面临的困难,更多的在于在国际大环境中,如何大力地创新。因为我们原来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技巧、笔墨或者是创作理念,远远不能表现我们现在的生活。现代戏的改革也是遇到这个问题。这几年,京剧的创新,表现现实生活,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我们的国画在这方面已经有相当地突破与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开拓国画的发展前景,把重大历史题材能够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得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中国画能不能够前进一步,怎么前进一步,需要大家共同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关键还在于认真把握住中国画的灵魂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