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近年来持续火爆,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国内也出现了媒体在鉴宝、卖家在藏宝、藏家在憋宝、买家在找宝的全民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空前火热局面。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时代挺进。
艺术品拍卖市场在此伏彼起的落槌声中迅速红火起来,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监管,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鱼龙混杂”。而其中,拍卖市场更是充斥着假画、假拍、真假“专家”乱人耳目等扰乱市场健康发展的种种“顽症”。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上,与会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直指拍卖行业,拍卖品日渐升高的价格、参与拍卖的艺术品的真假、专家鉴定的权威性、《拍卖法》的合理性等等问题,成了艺术品收藏投资家们最关心的话题。
拍卖公司为造假者提供了平台
2008年,上海收藏家苏敏罗女士一纸诉状,将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该拍卖行退还她此前竞得吴冠中油画《池塘》的钱款,理由是那幅画经画家吴冠中本人鉴定为“假画”。尽管收藏家苏敏罗女士手握画家吴冠中亲书“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批字,但仍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中落败,所有诉讼请求全部被驳回。
这样的免责判决是否会让更多的拍卖行给造假者提供舞台呢?对此,鉴藏家颜明毫不留情地说,拍卖法是保护卖假画的。针对颜明的指责,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颇为委屈。他觉得造假自古存在,和拍卖无关,没有拍卖,假画也在交易,拍卖行只对交易负责,只能保证交易的合法性,不对拍品的真伪负责,所以买家拍到伪作应该找造假者而不是找拍卖行。
但刘尚勇的观点马上遭到了收藏家刘益谦的驳斥。他认为私人之间交易如有造假行为可以报案追索,但经过拍卖会因为有《拍卖法》的免责条款,使得造假合法化,他觉得《拍卖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明显的冲突,应该作适当修改。
伪专家乘虚而入
面对假画充斥的拍卖市场,竞拍者会感到惶恐,想买到好的艺术品,但无奈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鉴别的眼力有限,于是他们想到了请专家为自己掌眼。可是当拍者碰到“伪专家”时,悲剧也就随之产生了。
据了解,在一些所谓的鉴定师中,有的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比如,和有关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联手,将真品说成是假的,将赝品说成是真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坑蒙拐骗不懂行的消费者;还有的鉴定师看钱说话,只知道投客户所好,讲客户喜欢听的,结果吃亏的还是客户自己。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机构内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有的本身就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由于这些人缺少专业素质,鉴定时信口开河,常常贻笑大方,误人甚多,因此也引发了一些纠纷和官司。
那么艺术品投资过程中专家的意见该如何参考?论坛上刘尚勇表示,专家的意见还是值得听的,但是这专家一定得是一流的。刘益谦则说专家的意见只能做个参考,更重要的还是要听市场的声音。
亿元时代是价值投资的回归
2009年10月中旬,中贸圣佳上拍的清代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4亿元成交,中国书画首破亿元大关。11月下旬,中国嘉德上拍的朱熹等7家《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008亿元成交;北京保利上拍的宋代曾巩《局事帖》、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分别以1.0864亿元和1.6912亿元成交,今年春拍以来亿元拍品更是频频闪现,这预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正在向人们跨步走来。#p#分页标题#e#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得益于一批大资本的介入。他们在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推手作用。被称为“亿元推手”的刘益谦,从去年春拍开始持续发力,从4032万余元拍下中国油画的最贵作品陈逸飞的《踱步》,到6171万元买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再到年底以1.69亿元的天价拿下《十八应真图卷》,在一年的时间内,以“只买顶级货”作为投资理念的他,一个人砸向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金就有近10亿元之巨。
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直言:“此前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拣漏儿’时间。如今,这扇时间之窗关闭了。亿元板块的出现是重要分水岭,表明中国艺术品物非所值时代结束了。艺术品经历了一个从值钱到不值钱再到非常值钱的过程,2009年以来拍卖市场的火热,表明艺术品的价值得到了回归,而2010年已经是从价值回归到价值投资转换的新时代,这时藏家就不能再期望于拣漏了。”(实习记者 王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