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小堡的艺术家都有超大的工作室,走进杨少斌300平米的画室还是有种被震撼的感觉。地面干净得隐约可以印出人影,沿墙依次堆放着一些已经完成或正待进行的巨幅画作,阳光从高高的玻璃窗投进来,在白墙上画出斑驳的光影。杨少斌端坐一隅悠闲地喝着茶,笑容很少却并不疏离。他是目前国内技法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以画风暴戾、色灼烈而闻名。“暴戾”一词让人很难与眼前这个有些冷清的男人联系起来——不善言辞,面对突然的提问会有些不知所措,但却特别坦诚,没有艺术家特有的张狂和自负。
2004年9月,中国艺术界特别热闹。除了上海双年展,北京、广州都有大大小小的艺术展举行,一时间国内外艺术鉴赏家、收藏机构趋之若鹜。9月13日,以暴力、伤害和国际政治为主题的杨少斌个人展在北京现在画廊开幕,可算是杨少斌为九月的艺术圈添上的惊艳一笔。
九月个展以后,杨少斌似乎一下子成为国内艺术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其实早在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就已经使杨少斌扬名国际了,对于他来说,“那才是一个真正的里程碑”。著名作家王朔当时就公开表示对杨少斌的极大欣赏。杨少斌与他有过数面之缘,他解释说,“王朔是五十年代末生人,那一代人喜欢我的作品还是有根据的,我们小时候的经历都差不多,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些桥段。”
并不美好的青春
杨少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河北唐山,在当地一个矿区长大。“那时玩的游戏都是特狠的那种,自制火枪双方开战,两句话不对就拔刀子,跟电影里一样。”童年往事在杨少斌的记忆里鲜明但不美好,“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帮国家挖防空洞,以防止苏联的进攻,成天搞空袭疏散演习,人心惶惶的。也经历了‘文革’,年纪小还跟着参与过一些活动,亲眼看过对右派的伤害,比如强迫那些老教授每天起来给大家倒尿盆子。那些经历在心里很难磨灭。”
这样的环境影响了学习,再加上太喜欢画画,杨少斌上学时成绩不好,所以勉强到初中毕业就不愿意继续读书了。当时正赶上最后一批上山下乡,家人想尽办法托人给他弄了张留城证。之后就进厂做了临时工,“什么都干过,钳工、电工、挖下水道、砌砖窑、给火车皮卸货……”三年后才有一个机会进派出所当了警察,但经常值夜班使他很难安排时间画画,这点让他很烦恼。
最后在工作和画画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1980年考上了河北轻工业学校——“那是个综合性中专学校,我学的是美术专业陶瓷设计。”美术圈如日中天的方力钧当时也在这个班,俩人交情甚厚。毕业后同去北京报考中央美院,方力钧考上了,杨少斌文化成绩没过,回唐山进陶瓷厂做了图案设计员。
杨少斌说在陶瓷厂的七年一直很郁闷,因为之前一心想考大学,满心向往的都是梵高、高更那样随性不羁的生活。因为工厂不给出具介绍信让他继续考美院,当时跟厂里关系也有些紧张。“那会刚好是中国艺术八五运动,我特地订了份《美术报》,看全国各地的艺术运动,特向往。”杨少斌当时也曾经在唐山跟几个朋友折腾过展览,但没什么效果。他很是失落,“唐山没人关心这个,可自己真的很喜欢艺术自由表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