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论坛,听到前面诸位教授、专家,给我许多启发。由于时间限制,我只谈我自己观察、思考目前中国画创作和教学问题的几个基本出发点。
第一点,在保持传统面貌,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方面,我们的绘画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内最突出的门类。政治、经济、工业、生活……就不必说了,因为它们早已成为与原有形态不同的面貌。拿文化艺术领域各门类相比较,绘画比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都保持了更为完整,更为浓厚的传统色彩。中国画是至今仍然保持源远流长的绘事传统的仅有的文化门类。每念及此,不能不感到十分欣慰。
第二,我从来认为中国画应该具有自己的“边界”,即保持其与一般绘画门类不同的“异质性”。80年代中期,我写过一篇《中国画应该有自己的边界》,认为如果着眼于实践,而不是止于空谈的话,中国画的边界不在某种哲学观念或者感情、意境方面,而应该在它的技法和工具材料方面。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这一艺术的生命活力,“边界”应该是类似于“界桩”, 可以移动,可以“渗透”,而不宜成为让来者“碰得头破血流”的坚硬墙垣。
第三,应该保持中国画的特殊面貌,但不可夸大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因为那不符合历史事实。人类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绘画在其产生和终极目的上都是一致的。绘画的基础层次是通过眼和手留下使人感动的视觉形象;绘画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创造才能的发挥和人性的完善等等。这两方面各民族都是一致的。扩而展之,各门艺术均可作如是观。
四,虽然现行院校教学存在许多明显的弊端,但从人的整体发展和完善角度看,现代学院教育远胜传统的师徒相授。由于现行的教育存在缺点和局限,就提出走回头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当然,中国各地的美术院校系科,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著名的院校,应该形成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面貌。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应该各成一体。
五,中国画教学不应该让学生一头钻进古老的传统,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现实人生,创造与现实人生相连接的艺术。我们不能让中国绘画丧失生长、变化的活力,沦落为单纯的“文化遗产”。从这个角度看近百年中国画教学的分解与综合的矛盾(即绘画系科分设中国画、油画、版画……,中国画专业之下又分解为山水、人、花鸟,工笔、水墨、重彩……)应该说是各有利弊。综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分解则有利于技法的传授。不必将二者绝对化。
六,与专业设置的综合与分解类似的问题,是中国画人才的知识结构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只有熟读“四书五经”才能成为大画家。恐怕“四书五经”学好了,不一定就成大画家;反过来,四书五经没学好,也不一定不能成大画家。中国画家与文人画家是两个概念,与士大夫文人画家更是两个概念。现代社会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文人画家,而只能出现假冒的文人画家。有文章说“中国画之美就美在笔墨”,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其实“中国画的精髓全在笔墨”之类说法并不是传统,而是今人的创造。在院校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练好“笔墨功夫”并不等于具备了画好中国画的全部条件。对综合素养的宽广要求与对“笔墨功夫”的片面强调,存在着教学观念上的矛盾。
七,前面发言中提到要让学生懂得高雅的艺术格调,这显然十分必要。但格调包含着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对前人经验的选择性汲取,二是对前人习规、程式的突破。舍其一便无格调可言。
我自己生长于旧式环境,即所谓“封建文化”家庭”;另一方面,我又经受了几十年“左”的思想改造。虽然时有反省,但两方面的痕迹都不是能轻易淘洗干净的,我对中国画艺术的基本观点很可能包含着种种片面性。请大家指正。#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