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言(1915—2002)
记得有一本谈中国现代美术的书中讲道,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上海为主要舞台的中国现代油画就归于沉寂。在国难当头、全民抗日的艰苦条件下,曾经活跃一时的上海的一些现代画家的组织如决澜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都停止了活动,画家们生计艰难、流离失所,中国油画出现了一个断层。此后,延安的革命木刻成为那个时期主要的美术样式。这段话(大意)给我印象深刻,以为中国油画史确实有一段空白。
但是,延安时期有一位画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油画的探索,他就是前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庄言(1915—2002,曾用名祖怀)。
1915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的庄言同志是一个和蔼慈祥的白发长者。1988年,他突然患心肌梗塞、脑血栓、半身不遂,和周思聪住在同一个医院,后来周思聪告别了轮椅,庄言则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又回到了心爱的画室。而且每天还能画一、两个小时的油画,也画国画,心情很愉快。在北京和平里西街8区的一个普通楼房里,我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画室里,堆满了画纸和画稿,有一种令人羡慕的宁静的创作气氛。在他生病期间,很多同志都写信给他,去探望他,这给了他很大鼓励,从精神上支持了他继续在艺术道路上跋涉的信念。
庄言同志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3月他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系,成为第一届学员,与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的著名作曲家郑律成是同学。同年毕业后即到武汉,先在中国青年救亡协会参加保卫武汉的工作,后到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参加抗敌演剧三队,这是党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战工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木刻画,如《农民》等。同时也写了不少诗歌,部分诗歌收入了已出版《中国大后方抗敌文艺书系》一书中的“抗战八年诗歌”。
1939年他从山西前线回到延安,和力群、钱辛稻、金浪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举办了四人前方绘画联展。同年去山西筹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在此期间又创作了《争奴隶的解放》等一批版画作品和《前线回来的时候》等诗歌。
庄言在延安时期画油画的起因很简单。当时延安有不少油画家如王式廓、王曼硕、莫朴等,他们也很想画油画,但苦于没有油画材料。而庄言从汉口出来的时候,带了一些油画颜料。没有画布,他就找一些图画纸,刷上胶,用煤油调油画色画。煤油调色有个好处,干的比较快,画完画就可以放进书包里。1941年,他和钱辛稻从洛阳到天水沿陇海线写生,创作了一批反映战时人民生活的作品,还有一些风景。年底,他参加了鲁艺组织的“河防将士访问团”,到黄河前线慰问守防部队,沿途画了很多油画。1942年回到鲁艺,他和马达、焦心河搞了一个三人联展,庄言展出的是油画,马达、焦心河展出的是木刻、速写。
从收入《庄言画集》的几幅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来看,我们首先感兴趣的是,用煤油调色画出的油画并没有灰暗变质,相反倒有一种明亮的温暖色调,这可能和作者所运用的温暖的土色系列有关。《延安军马房》、《青涧美丽石窑山村》以大块的色彩(赭石、金黄、暖褐)对比,辅以概括的造型轮廓,达到一种很朴实的整体力度,《陕北农家》、《陕北庄稼汉》则有一种法国画家米勒作品里所具有的浑厚。应该说,即使运用今天的油画专业眼光审视,这些作品中也有一种质朴真实,属于绘画本质中最珍贵的一些素质在呈现。可以想象,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画家居然还能坚持用油画探索表现陕北地方风情和人民生活,是多么难能可贵。而和20世纪30年代上海等地引入西方油画的“新潮”相比,这无疑是油画回归土地和人民,向民族艺术的独立发展所迈出的可贵的最初几步,其内在精神气质是和延安时期质朴而有朝气的艺术格调相一致的。#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