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人画从肇始到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当代艺术红得发紫那阵,现代水墨似乎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但最近,局势又从河西回到了河东,水墨重新变得热门起来——又是大都会,又是双年展,拍卖会也不约而同地搞起了“新水墨”专场,而五花八门的研讨会、回顾展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层出不穷。从学界到商界一片喧嚣,似乎水墨在新时代的盛世或新纪元已然开启。不过,“新水墨”之名固然时尚,且兼带着模糊的前卫感,其实质却是一个笼统且虚无的称谓,水墨重新抬头无疑跟一段时间以来当代艺术市场的萎靡有关,此消彼长,在当代艺术市场唱衰经年并因此导致运营成本高涨、风险剧增的前提下,具备传统认知经验底蕴且市场模式成熟的水墨受热捧也就顺理成章。
水墨受热捧,新文人画自然跟着抬头。朱新建的去世似乎又给新文人画的拥趸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也更坚定了众人对新文人画抱有的幻想——艺术名家去世对投机主义者来说意味着升值,而对艺术史家来说,逝者为尊,也往往会十分微妙地不吝赞誉之词,甚至在短期内给予一个相对偏高的艺术史定位。这跟中国重死不重生的传统有关。作为新文人画的领军人物,朱新建溘然长逝似乎该给新文人画在艺术史中的地位盖棺定论了。但如果抛开一些情感性的干扰因素,新文人画的价值观导向及其对于现代艺术的探索,仍值得推敲和商榷。这需要回溯文人画的精神本质及梳理水墨历代以来的脉络传承关系,而这也正是新文人画在艺术史上论资排辈的依据。
文人画推崇的价值观艺术史卷帙浩繁早有定论,在此毋庸赘言,但新文人画的价值观却从未有过定论。栗宪庭在《文化变动与水墨画:还“新”着的文人画》里对新文人画的趣味有十分精到的解读:“无聊、泼皮、享乐、庸懒、消沉、怀旧”,但对其价值观界定则颇有意味地解读为“世俗化的人文意识”。这是一个冒险且没有判断的定义,对人文的关怀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纪大命题,中国固然也有人文意识,但“民为重、君为轻”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云云更多是从治国为政的角度出发,心怀天下的文士们更关心“治国平天下”之道。而近代以来因为内外交困的复杂因素,人文关怀从来不是文艺首要关注的焦点。艺术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如果避开文革,回溯至远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类似罗中立的《父亲》,“伤痕”、“乡土”这样的现代绘画有过短暂的人文意识觉醒。但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众所周知的政治巨变,所有的人文关怀都变得如此无力,因此迅速消逝被抛弃。革命尚未成功,人文还是奢望。“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之类的戏谑、消极、忧伤应运而生,大环境使然!“人文意识”的阐释有其时代的微妙之处,但加上“世俗化”,则多少显得有点矛盾——也许是对“新”的兴奋,但更多透露着对不确定性的犹豫。
“人文”和“文人”字面看似相近,指向的精神倾向可以说是两个相悖的极端,“人文”可以是世俗、风俗、低俗的,但通常不会是高雅的,而“文人”恰恰相反,一定是高雅的,一定要“曲高和寡”。比较粗俗地说,文人画的画家有文化,是士大夫画的,当官的画的画儿,古人“学而优则仕”,代表着理想化、浪漫化的价值观。而新文人画的画家处处体现着没文化,处处体现着庸俗——甚至恶俗!文人画的画家里有王维、苏轼这样的文坛硕儒,新文人画大抵是路人甲的角色——他们不会吟诗作对、不会赋文治印,只会吃喝玩乐画一些俗不可耐的画。在这种庸俗的价值观导向下,要名之以“文人画”的确很难让人不犯嘀咕。#p#分页标题#e#
版权声明:本文为爱藏艺术网独家专栏,未经爱藏艺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爱藏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