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德树《平水咏境》纸本作品 240x600 2013年
丁乙《滚石》木、纺织面料、金属框架 2013年
要传承一个曾经无比辉煌的文明,并让她激发起新的热情活力,这是困难的,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只能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史的丰碑,永远地令我们回望。只有华夏文明虽历经劫难,却没有断流,延绵至今。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一定有她内在的活性机制,和对应变幻的核心文化。如果要做一个比喻: 那就是她具备了山的刚性和水的柔性。
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品性,“刚”是她的凝聚力和抵抗力;“柔”是她的吸纳力和化解力。山是静,水是动;山是体,水是脉。
本文以喜玛拉雅美术馆开馆展的策展主线山水为例,来叙述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哲学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山水的崇尚形成了华夏文明独特的审美体系。在山水画出现以前,山水精神就已经存在了。
老子最早阐述了空间构成和宇宙生成的内在原理,“道法自然”,山水就是道的法则。以山为德,水为性,孔子在山水中寓意了人格与品性。“智者乐水,仁者音山。智者动,仁者静。” “(《论语•雍也》)对于庄子,自然具有超越客体的神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是自由意志与自然精神的融合与翱翔,是真正的山水气派和山水精神。庄子哲学奠定了中国传统山水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至魏晋更有“竹林七贤”等名士们,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探讨玄学,沉醉自然。魏晋名士对玄学和自然的深刻体验,才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艺术家个体与艺术本体的诉求。至此山水诗、山水画方兴。
山水画与人物画不同之处在于,其兴起之时就是为摆脱人物画的“助人伦、成教化“的伦理功能,这就是中国艺术真正开始自由表达之伊始。
对中国艺术家来说,对山水的体验与感受远重于对实体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