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两辨伪

2012-06-02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一)银两伪品种类 随着银两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流通货币.伪品、半伪品也伴随出现,其制伪造假的重点是窃取白银成色、重量,用低色银、潮银等假冒高色银。清代明初...

  (一)银两伪品种类

    随着银两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流通货币.伪品、半伪品也伴随出现,其制伪造假的重点是窃取白银成色、重量,用低色银、潮银等假冒高色银。清代明初的《当行杂记》记载着当时各种低色银和伪造的各种假银锭、假银饼,主要有:反凿、闷白、对衔、吹灰、龟背、鼎银、低银、吊铜、挡边、掺铜、钻铅、铺铜、插锡、三夹饼、括板铜等。

  1.闸银。成色六七成。

  2.撺板铜。上下为真银,中加铜板。同类的还有“苏元面子”。里装铜达十两.外包白银,后称吊铜、卧铁。浇铸时将铜或铁凝固在白银里,每锭50两宝银能加入10一20两铜铁.

  3.坐底铜。上部为银,下部是铅铜;上五成为真银,下五成是伪银,较难识别。

  4。灌铅。先在银锭中浇铸一圈铅条。而后在宝银翅部或底部用钢钻钻空,取出20一30两白银,然后将铅灌入,再用白银补好钻口,从表面看与真元宝无异。这种假元宝的鉴别方法一是看痕迹,二是称重量非多即少,三是双手托底相碰听其声音,伪者有声无韵,真品有嗒嗒声。

  5.投珠.当银液注入槽池中未凝固前,将铁或铜珠投入其中,将所投的珠凝固在宝银翅下边。

  6.湖南银饼仿制品。赝品采用机制,铭文、珠圈制作精美,真品铭文为熔铸后再加工。赝品铭文字体大于真品,真品“湖南大清银行,省平足纹一两”书写挥洒自如,稍有瘦金体气息.而赝品书写笔划粗状、拘谨。

  7.黔宝银饼伪品,用机器冲制,字口和图案边缘光滑清晰.边齿整齐,齿距均匀.币厚一致,金银量低,质地较硬。铭文图案文格拘谨且有模仿痕迹。真品则为半机械化打制,铭文图案的边缘痕迹明显,边齿较粗糙,不规则,外观厚薄不一,边缘凹凸不平.含银量高,质地较软,铭文书写及图案风格自然舒畅。

  8.70年代中期泰国向港台输出多种清代民国的各种宝银和银锭,其中诸多伪品混杂其中,主要特征是后铸的仿制脸品、加盖铭文的仿制品。如重五十两、十两不等,上有铭文“湖北省造”、“江南省造”、“广东省造”、“广东官钱局”等,判断为后铸仿品。

  9.八宝银伪铭.北京古董商为抬高八宝银的身价,而在其背面加盖年号。伪造者不知清代银锭的特点:铭文内容是纪年、纪重、负责官员及工匠姓名,并特别规定不能加滴珠。八宝伪铭仅有年号而无纪年,归属滴珠类,铭文为后人所加无疑。

  10.臆造品“道光重宝”。长方型板状,一面为“大清江西丁未”、“官局伍两正”,一面为“道光重宝”.伪造者知有“江西方宝”,又不知实物,便将展品臆造银砖形制。真品江西方宝由“江西官银号”铸造.伪品道光丁未年(1847年),官钱局尚未成立;清代铭文都为浇铸时乘未冷却时戳记,伪品铭文却是模铸;况且伪品中央为钢板,四周用银皮枯贴。

  (二)早期的银两鉴定部门

     晚清银两的鉴定部门是公估局。公估局的产生是由于当时各地银两概由民间铸造.形状、大小与成色错综复杂,为求得地区内统一评估,钱业者共同组织并与商界商妥共择最有信用的钱业商号负责估定银两。公估局的营业要有官厅的许可和钱业公会的承认.每地以一局为限,各大城市都设有公估局。北方公估局较少,其业务多由炉房兼营。上海公估局由安徽商人汪氏经营,分为三处,经三处鉴定的银锭都可通用。

  公估局对元宝银锭的评估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称量”.以缺码为准,计算轻重价格,称量者为铃理。第二步“秤色”,即鉴定银两的成色,称色者为“看色”。看色纯粹凭多年经验,熟练判断银色优劣,杂质多少。如有疑义,即用方铁锥击入,检查元宝内部成色,再听其声响,然后按所在地的评色标准比较后增减批水。天津化宝批水在二两二三钱之间。经过批过的银锭,各商收回后的多称退换等事项,按“钱业公会章程”中的“宝银进出”规定处理。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