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国内外纪念币销售目录中,“规格”一栏上常标有“精制”或“精装”(proof)、“普制”或“普通装” (unc.)的字样。严格地说它不是“品相”而是说明一种铸造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发行的1 300余种各式流通硬币中,绝大部分是“普制”币。普制币传统的铸造方法是开模具,然后将金属坯饼,通过压印面压印成形。现代已出现用电脑控制的高速压印机,通过自动续饼,每分钟压印可达数千枚。
而采用精制技术铸造的钱币,币面光亮如镜,凸出的图案和文字具有细腻的凝霜效果,形成强烈反差,更显玲珑浮凸的立体感。黄金、白银“天生丽质”,是这种铸法的理想币材,目前发行量较少的金银纪念币多采用精制法。但考虑到铸造成本等原因,目前发行量较大的普通金银币中仍有相当部分采用普制。
精制的熊猫金银币币面上均镌有“P”字(一般销往海外,故称“海外版”),以区别于普制品。普通流通纪念币和现行流通硬币中也有少量精制者,一般配有精美有机玻璃礼盒,作为收藏赠之用,售价不菲。
造成精制币不能普及的原因是:
报废率高,一般精制币使用的是特别精雕打磨的钢模,图案部分要经过“喷砂”处理。以超常压力把特别处理过的金属饼经过两次以上低速压印而成。压印须在无尘室内进行,因为任何微小的尘埃都会造成硬币的报废。国际上通常压印报废率为10%,而直径大、镜面面积大的硬币.其报废率高达50%。
精制币目前只能用手工操作,坯饼须逐枚填送到密封的模腔中去,采用机械加料目前尚难达到手工同样的质量。所以精制币由于铸量少、耗工大、工艺复杂,售价远比一般普制币高。
市场上现在出现一种称作“半精制”的新品,质量介于精制与普制两者之间,多见普通流通纪念币。如面值均为1元的宋庆龄诞生100周年、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宪法颁布十周年、建国三十五周年等币;1991年版“中国现行流通硬币”7枚套装亦属此类。其铸造方法在坯饼、印模等技术指标方面正接近精制币,不同的是它用普通压印设备,自动续饼压印成形,硬币表面无霜面效果,或不明显。经过装帧的“半精制”币其售价虽高出普制品十倍以上,但在一般钱币爱好者眼里并非“精品”,因而在后续市场上其价格与普制币所差无几。现在少数有经验的集币者,已开始注意到在普制币中寻找“精品”,即“初铸品”,钱币压制时最初的少量成品,由于是新模,轮廓锐峭,带有一些精制币特点,比半精制币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