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周”与“睘”

2012-10-29 作者:责编:茵茵 来源:人民币收藏网
圜币出土数量少,圜币上的文字主要有垣、共、共屯赤金、长垣一斤、武坪、济阴、安臧、门、离石、洮阳、东周、四周、半睘、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等。其中垣...

    圜币出土数量少,圜币上的文字主要有垣、共、共屯赤金、长垣一斤、武坪、济阴、安臧、门、离石、洮阳、东周、四周、半睘、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等。其中垣、长垣、济阴、武坪、离石、衫七阳一般被认为是地名,争议不大。州门议论较多的是共、东周、西周、半晨、重一两十四铢和重一两十二铢这几种币文。

    共字圜币过去有一种认识,即认为它上面的“共”是代表从周厉王被暴动者赶下台到周宣王即位中间的十四年时间(史称“共和时期”,公元前841一828年),有人进而认为共和时期是共和伯执政,所以“共”字就代表共和伯。但因为找不到先秦货币文字有表示时间或执政者的例证,人们对此多有怀疑。后来有人推断“共”代表地名,但它究竟代表什么地方却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答案。所以关于“共”的含义大抵还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带有“西周”二字的圜币,形象粗陋,一度被认为是姜太公于西周初年主持铸造的货币,但这种看法后来被否定了,因为与它类似的还有带“东周”二字的圜币。于是人们推断西周、东周应代表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名:公元前5世纪,周考王封弟揭于河南洛阳,号西周;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河南巩县),号东周。带“西周”“东周”的圜币大约就是这两个诸侯国铸行的。

    对于“半睘”,有人认为它们表明此币的价值为普通圜币的一半,但以目前存世的“半睘”币同其他圜币相比,前者的重量都远超过后者的一半。有人认为“睘”字表一种重量单位或价值单位,认为“睘”与爰、寽是同字异形,而两枚“半睘”币的重量恰好等于一枚“釿当寽”布币,这种说法较为合理,但仍有待进一步证明。

    “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两种币文无疑是表示钱重的,但有人却认为这两种圜币实际不是圜币,而是天平的砝码,当时确实有这样的砝码,但似乎比它们更精致。还有人提出对这两种币文应读为“一两、十四蛛铢”,“一两、十二铢”的,即认为前者是实重十四铢的一两钱,后者是实重十二铢的一两钱。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