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西方的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钱币的呢?其货币流通情况又是怎样?史籍记载不详,且说法各异。
传世及秦地出土的“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四”两种圆钱,其形制是圆形圆孔,厚重古朴,一般认为是秦国早期货币,出现在秦惠文王二年以前。秦在商鞍变法以前,国力薄弱,铸钱的可能较小,且至今仍未发现史料记载与实物证据。若有铸币流通也可能是其它国家流入的货币。秦孝公时,商鞍去魏入秦,进行变法改革,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铸币才有了可能。《商君书》中关于钱币的记述屡有所见,如《徕民篇》:“民无一日之摇,官无数钱之费。”《外内篇》:“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定分》:“虽有千金,不能用一铢”等等。这些足以说明在秦惠文王二年以前,秦国己有铸币流通。
战国时期,东方诸国早已形成了发达的金属货币体系,刀、布、圈、贝形式多样,互相交融。战国圆钱始于魏,而秦是魏的近邻,魏国在战国初年因李埋变法而强大的事实,不能不对秦国产生巨大的影响,魏实行的“垣”、“共”等先进的圈钱形式必然因商勒入秦而带来直接影响。因而在商鞍变法后铸行一两圆钱是可能的。至于《史记·六国年表》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史记.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一事,则是指正式实行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了。
从着录的传世品及考古发现的秦国货币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两圜钱
圆形圆孔,无郭,平背,周边锐薄,钱文凸起,高低不匀,笔划粗细不一,“两”字右撇角度大,一撇长,两个“人”字竖较短,与秦早期的半两钱特征相似,直径3.7~3.9厘米,重14一15.6克,后减重至8.76~10克。目前发现的钱文有两种:“珠重一两·十二”图一O:4);“珠重一两·十四”。钱文按顺时针沿圆周排列,“珠”字从玉从朱,是圆、圆的意思,与“朱”“铢”不同,应是币名。“铢重一两”即圆钱重一两。关于“十二”“十四”,据实测各自轻重不一,有大有小,与纪重无关,当为纪年或范次,或认为应是秦孝公十二年、十四年的纪年。而且在己发现的一两圆钱中,“十四”多于“十二”,这一现象恰与孝公十四年“初为赋”刺激了货币经济发展的史实相联系,有一定道理。若说是纪范次的,则至今未发现其它数字。过去人读作“重一两十X铢”是错误的,不仅珠、铢不同义,又与钱实际重量不符。经实测,十二、十四各钱中最轻者8.76克,最重者17.5克,并纪数与重量不成比例,“十四”中最轻的低于十二,最重者却又高于十二,不足十四,应与重量无关系。“铢”是秦国最小的称量单位,目前并未发现一铢、二铢钱,按照一般规律不会铸造一两十二铢或一两十四铢等差额货币的。
一两圜钱流传至今己十分罕见,除见于着录者外,解放后西安、凤翔有个别发现。该钱今定价在7000元以上。
2.半睘钱
造型与一两圜钱相同,直径较小,大约2.7~3厘米,重7克左右,“半睘”二字并列右读,其义为半个货币单位的圆钱。秦货币单位是“两”,那么半睘当重十二铢。这种钱流传极少,今定价10000元。
3.两甾钱
传世有两甾钱,钱圆孔方,分有外郭和无外郭2种。钱文作“两甾”,畄即甾、锱字文省,一甾为六铢,两甾十二铢,即半两,实为“半两”钱之变异。多见与早期半两共出。1955年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49号墓和59号墓各出土l枚,与半两钱叠置在一起,直径分别为3厘米和3.2厘米。1962年陕西长安县手帕张堡出土1枚。两甾钱今定价1200元。
4.十二铢钱
秦宝攒《遗筐录》曾着录“重十二铢”钱,造型与一两圜钱基本相同,唯作方孔,直径与半睘钱相当,传为徐州城外出土。